她唱的歌实甜是一个运用了通感修辞格的句子吗?你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1天前 (12-10 15:55)阅读1回复0
海上森林一只猫
海上森林一只猫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9298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8597
  • 回复0
楼主

  最典型的是墨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写景名句:“轻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似乎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是用歌声来比方嗅觉上的荷花的清香。那些都是视觉、触觉、嗅觉、听觉之间彼此挪动、“叠合”后而获得的特殊感触感染。

下面尼摘的那首《威尼斯》,就大量利用了通感,你能够辨析一下。

威尼斯

尼摘

比来,在晕黄的夜晚,

我曾来伫立在桥边。

远处传来了歌声;

它迸出点点的金光,

掠过荡漾的水面。

游艇,灯火,音乐——

醒沉沉地向暮色中飘往``````

我的灵魂,像弦乐吹奏,

被无形的手指盘弄,

悄悄演唱共渡乐之歌,

感应多彩的至福的战栗。

——可要人在倾听?

别的,填补一下:

我们认为,通感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手法”,差别于比方,但是在运用通感的时候,一般兼有“比方”的修辞格。

通感应是一种修辞格,与比方、移就、相比是并列的,它们之间其实不互相抵触;假设一个句子有了通感,又有比方或移就或相比,那是兼格。

  修辞学上不断是认可有兼格存在的;即使是一段文字同时利用“通感”和“比方”那两种修辞格,也可从钱钟书先生《通感》中的又一段文字里得到间接的证明:“我们《礼记》里的《乐记》有一节极美妙的文章,把听觉次要跟视觉拍合:‘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通 “坠”), 行如槁木,倨如矩,句如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乐记》里那一串体谅进微的比方,使亚里斯多德的枯燥、粗略的说法相形见绌,同时也比后世诗歌里一般对声音的描写多一层盘曲。……也许不单指听觉通于视觉,并且指听觉通于肌肉运动觉:跟着声音的上下凹凸,身体里起一种‘抗’、‘坠’、‘攀’、‘落’的觉得。

  ”钱先生那里就认为《礼记》中的那段文字既有通感,又是比方。

0
回帖

她唱的歌实甜是一个运用了通感修辞格的句子吗?你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