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niè pán](释教用语),涅盘即涅槃。
涅槃指的是灭存亡、灭懊恼而到达解脱无为的境域,即不生不灭。涅槃意译为圆寂,好事圆满喊做圆,业障灭绝喊做寂。涅槃是释教修行所要到达的更高境域。
涅槃(梵文:निर्वाण)一词为来自古印度,在各古印度宗教里一般指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形态,在印度教哲学里意指通过肉体的解脱而与高级生命的连系。
目前在中文里,那个词偏向于专指释教里的涅槃概念。
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āna是源主动词 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निर्वाण 在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中给出四个阐明:“盘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故名涅槃。
复次盘名为臭涅名为无。永无臭秽诸懊恼业故名涅槃。复次盘名稠林涅名永离。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盘名为织涅名为不。其中永无懊恼业缕。不织存亡异熟果绢故名涅槃”。
中文旧译做“灭度”。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存亡。
涅槃那个词的中辞意译是圆寂。但圆寂一词在日常中文中已被泛用;例如,常用于称唤僧尼往世。在中文世俗用语里常被等同于在肉体灭亡的同时精神或灵魂获得长生或再生。
涅槃,是没有人与我等种种别离。所以领会涅槃,非从存亡苦果,即小我个 体的消失往领会不成。
进了涅槃,如说永久,那便是永久,因为一切圆满,不再 会增加,也不会削减,也就不会变了。说福乐,那即是最幸福,最安泰;永无苦 痛,而不是相对的福乐了。要说自在,那是最自在,是毫无连累与□碍的。没有 一丝毫的染污,是最沉寂了。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槃为“常乐我净”。
那里 的我,是自在安适的意思,切不成以个别的小我往揣度他。不然,永久在我见中 打转,永无解脱的可能。以凡夫心往想象涅槃,原是难以安妥的。所以佛的教说 ,多用烘云托月的遮显法,以否认的文句往表达他,如说:不生不灭,空,离, 寂,灭等。可是寡生是愚疑的,是执我的,大都是恐惧涅槃的(因为无我了); 也有不称心涅槃,认为是消极的。
纯正而实在的佛法,寡生倒置,可能会疑谤的 ,实是没法的事。好在佛有无量善巧便利,为了那种深深执我的寡生,又做另一 阐明。
出典
涅槃《涅槃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浮泛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睬,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
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成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致人戢玄机于未兆,躲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往来以成体。古今通,始末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
涅槃的分类
依自性涅槃只要一种。
依别离的根据则成两种: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依差别的方面,涅槃有三种:空、无相与无愿。
涅槃是一个不克不及再合成的事实法。它是完全出生避世间的,而只要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依别离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别离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能否还存在。
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固然一切懊恼已灭绝,但因为过往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注疏里也被称为“懊恼之灭绝”(kilesa-parinibbāna)。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
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绝”(khandha-parinibbāna)。依差别的方面,涅槃有三种:
涅槃被称为空(suñña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appaṇ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期看,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尽量为您解答,期看赐与【好评】,十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