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通金刚墙,就看到了地宫第一座石门。定陵地宫五座大殿共有七座石门。前、中、后三殿石门最为精致讲究。三座石门都有石雕的门楼。门楼做庑殿顶,冰盘檐,须弥座形造,有无字的匾额。门扇对开。每扇石门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石门用材均为汉白玉石。
正面雕有兽头形的铺首衔环,和纵横各为9行,共计81枚乳状门钉。门扇外形的设想非常合理。门轴的一端较厚,约0。4米,铺首的一端较薄,约为门轴一端的一半。门轴一端较厚,门轴因而能够设想得粗壮些,因而也更为巩固;铺首一边较薄,门扇的重量因而而减轻,门轴的负荷由此而削减。
别的,门轴底部呈半球形,也减轻了它与门枕石之间的摩擦力。那一巧妙的设想,使石门开关省力,到达了“举重若轻”的效果,表现了前人对力学原理的运用。
摆布配殿的石门共有四座,每殿各为两座。此中一座设在中
殿与配殿之间的通道内,另一座设在配殿的侧面,外通配殿的隧道券、金刚墙。
配殿石门均不设门楼,门扇无门钉雕饰,所用石料为次一等的青白石。
地宫翻开之前,石门都是封闭的。门里有名叫“自来石”的束腰形石条,其上端顶靠在门扇里侧凸起的“榕(音k6,卡住)头”下,下端插入门洞券空中预设的石槽中,所以,凭仗外力是不克不及间接把石门推开的。
那么,挖掘地宫时工做队是如何翻开石门的呢?本来,石门封闭后,摆布两扇石门并非严丝合缝的,而是有一条大约3厘米宽的门缝。工做队的营业人员能从门缝看到自来石的外形。于是,用木板从门缝伸进去悄悄将自来石顶起。为避免自来石摔倒在地,又用粗铅丝弯成一个套子,从门缝伸进去,从自来石的上端套下去,将自来石套住。
然后边用木板往里顶,边将铅丝套往回拽,自来石便稳稳地立了起来,石门由此被翻开了。
第一道石门(前殿石门)翻开时,发现自来石束腰部门的右上角有竖写的“玄宫七座门自来石倶未验”揩书墨迹。人们按照那一墨迹才晓得,那些顶门用的石条在明代叫“自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