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用日月星晨来权衡时间外,前人还用水漏,沙漏,点香柱等办法来计算时间。
每日计时,我国传统的办法是摘用地收分时。前人把一日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称为大时。十二个时辰凡是以地收表达,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前人除用地收外,还创建了一套名词,特指一日夜十二个时辰,即夜半、鸡喊、平明、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迭、晡时、日进、黄昏、人定。所以,夜半即三更,即子时,半夜。那种表达法曲至今天,在我国仍然时髦,而其起源却又很长远。好比农人揣度日期常说:“十七十八,人定月发”。
那在汗青文献中,用得也更多。《左传·哀》十六年:“醒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迭,为稷”。以至还可上溯,《易·离》说:“日昃之离,何可久也”。日昃,也做日侧,日仄,本日迭。中国每日志时,也从夜半,即子时,起头,但与目前国际通用计时从三更零点起头差别,我们说的子时是11:00--1:00。
如许依次下推,丑时即是1:00--3:00,等等。我国古时以铜壶滴水的办法计时,那种计时器喊漏壶或刻漏,简称漏。漏壶上有100个刻度,表达一昼 夜的时间 。明朝期间,西方钟表传进我国,测出刻漏一度等于14分40秒。从清朝起头,人们便将一刻钟定为15分钟,那刚好等于英文的一个“quarter”。
中国古时滴水计时,报时用“时牌”,有时候,“时”又称“牌”,所以用地收表达时间时,如“辰时”,“申时”,也常说“辰牌”,”申牌”等。《水浒》一段说:“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辰牌即辰时,相当于上午七点至九点,申时相当于下战书三点至五点。更也是前人的计时法,但仅计夜时。
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也喊五夜、五鼓。《颜氏家训·书证》说:“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时与干收等计时比照如下:
一更:戊时,黄昏,晚7点——9点
二更:亥时,人定,晚9点——11点
三更:子时,夜半,晚11点——凌晨1点
四更:丑时,鸡喊,晨3点——5点
五更:寅时,平明,晨5点——7点
夜间报时仍以刻漏为准,所以称刻漏为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