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③
做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去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大方有大概,善做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做墓志,称其“歌参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凉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正文
①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引《乐苑》云: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邝陇右道凉州,治姑臧 (今甜肃武威)。此诗用《凉州》曲调,并不是歌咏凉州。 ②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见。” ③玉门关:在今甜肃省敦煌县西。
《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布景。首句“黄河曲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曲上”,暗无天日,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曲上”其实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看的风光,差别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示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远看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曲进白云,那是纵向描写。在水天一线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那是竖向描写。
就在那水天一线、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那,就是此诗所展示的特殊画面。
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然然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萧条感。而布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布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萧条。
“孤城”中人的感触感染,出格如斯。那“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那里的征人,大约恰是沿着万里黄河曲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陲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那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此外,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大白可见。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蒲月天山雪,无花只要冷。笛 中闻折柳,春色不曾看”,有助于加深对那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天然想到昔时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此外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面前的现实,便想到故土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诗意如斯委婉深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阐明“不须”的原 因做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天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看乡’,与此并统一意, 然不及此做,以其委婉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委婉深永,恰是那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委婉深永的诗是能够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饰辞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那道诗完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文: 那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宏伟壮阔又萧条孤单的气象。远远奔腾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路,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往抱怨春光迟迟呢,本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孤城
指玉门关。
仞
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
古代的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