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差遣太宰文公及内史兴往晋国恩赐晋文公命服,晋国的 上卿在边境驱逐,晋文公到郊外驱逐慰劳,安放他们在晋君的祖庙住下,供献九牢,在厅堂摆上照明的大烛。到承受命服那天,在武宫举行仪式,设立晋献公的桑木牌位,安放筵席,太宰来到武宫主持仪式,晋文公穿戴着黑色的号衣和礼帽进来。
太宰代表周襄王赐给晋文公冕服,内史兴引导晋文公完成礼节,太宰三次以周襄王名义赐晋文公命服,晋文公推让三次后才承受。仪式完毕,招待那些来宾、设席招待、赠予礼品、郊外饯别都好像公承受王命、仆人以侯伯相待的礼仪,并且立场和乐友好。内史兴回来后,把那件事告诉周襄王说:“晋国,不克不及不善待。
它的国君必然会称霸,因为驱逐王赐命服立场恭敬,施行礼节适当。尊崇王命,是驯服礼节之道;行礼适当,是契合道德原则。用原则的德性引导诸侯,诸侯肯定回附它。并且礼节是用来看察忠、信、仁、义的,忠是用来均分的,仁是用来施行的,信是用来坚守的,义是用来节造的。
以忠来均分就会中庸之道, 以仁来施行就会得到酬报,以信来坚守才会安定,以义来节造才会 适度。分配平衡就不会怨恨,行仁有酬报就不会疲乏,信守勇敢就不会苟且苟安,节造适度就不会离心。”“假设公众没有怨恨且财用不匮乏,施行号令不苟且塞责且行 动不背离,那还有什么工作做不成呢?心里所想与外在表示相对应,就是忠;三次推让、衣帽穿戴得体,就是仁;遵守礼仪又不外分, 就是信;举行礼节没有差错,就是义。
下臣我进进晋国境内,那四 项都没有丧失,下臣我所以说:‘晋侯那小我是懂得礼节的,天子您要好好待他!’搀扶知礼之人,得到的酬报肯定丰厚。”周襄王承受了定见,出使晋国的使者,川流不息。待到惠后之难鼓起,周襄王出走郑国,晋文公护送他回京。襄王十七年,天子认可晋文公。
襄王二十一年,晋文公率诸侯在衡雍朝见天子,并献上打败楚国所获的战利品,接着主持践土的盟会,从此起头称霸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