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释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庇护单元;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光景名胜区;2000年11月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那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始称龙门。
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公元493年),历经400余年的雕琢,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琢精巧,蕴涵丰硕而蜚声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到达其时艺术的高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范例、中原气概而异于早、晚期石窟。
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释教崇奉的浩瀚宗派以至包罗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稀有。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材料从差别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范畴的开展变革,对中国石窟艺术的立异与开展做出了严重奉献。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处所,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表现,具有典型的皇家风采。此中奉先寺规模更大,是唐代雕琢艺术中更具代表性的做品。皇后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工。它是根据《华严经》雕凿的敞开式佛龛,主佛卢舍那大佛,通高17。
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她雍容大度、气宇不凡、撼人心魄,表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量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更高成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