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三宗宝”是什么?

1个月前 (11-02 12:04)阅读1回复0
海上森林一只猫
海上森林一只猫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901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8026
  • 回复0
楼主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读音‘搞’)”是 天津人夸耀家乡的一句话。鼓楼是1491年在城内中心点修建成 的钟楼;炮台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为了防御满洲统治权力 进犯,在今天的马家口、海光寺西、三岔河口北岸、河北区窑 洼南岸、红桥区西沽、邵公庄东和双庙街等7处建造;铃铛阁是 明代万历七年(1579)建成的一座“藏经阁”,位于西北角,是 一种俗称。

位居“三宗宝”之首的鼓楼,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是在天 津城由土城改为砖城时同时修建的,位于老城厢中心。整座鼓 楼高三层,楼底的一层辟有四座拱形门洞,通往工具南北四条 大街。二层供奉不雅音大士、天后圣母和关羽、岳飞诸神,顶层 悬挂重300斤的铁钟一口。

  在鼓楼上远眺四方,四周七十二沽尽 收眼底,为津门一大名胜。

炮台是三宗宝里规模更大,埋没时间最早的,比大沽炮台 整整早了 178年的汗青。明崇祯十二年(1639),因为满族权力 的入侵和内部李自成的揭竿起义,天津那个水陆交通的要道, 立时成为拱卫京师的前沿重镇。

  为了守住朝不保夕的政权,明 政府于是在海光寺、马家口、三岔河北、窑洼河南、西沽、邵 公庄、双庙七处修建了环绕津城的七座炮台。然而,跟着清军 入关,明王朝在炮台建成后五年即宣告消亡,炮台也日渐闲置 荒废。清康熙年间曾经对明代遗留下的那些炮台停止了一番修 整,但是因为国泰民安,防务垂垂败坏,所以炮台失去了本来 的军事感化,而是做为“天津八景”之一的“七台环向”来供

游人欣赏了。

  到了清朝末年,七座炮台中只要三岔河口的炮台 得以存留。后来,曲隶总督李鸿章重建海军营于三岔河口,并 主持补葺了那座炮台,俗称“黑炮台”。黑炮台在抗击八国联 军入侵战争时,末于阐扬了庞大的能力。其时,有人描述三岔 河口的那座炮台“像火山一样地喷出了炮弹”,狠狠冲击了侵 略者。

  八国联军为了专门对于那座炮台,特意调来了十二磅的 重炮,但成果也只是将炮台的瞭望塔炸坏,黑炮台仍然屹立在 三岔河口。八国联军对那座炮台几乎恨之入骨,于是在《辛丑 公约》中,强行要求清政府将其拆除。那最初一座立下赫赫战 功的炮台,因为清政府的败北无能,最末在1901年9月25日 消逝了。

铃铛阁始建于明朝万历七年(1579),距今已经有400多年 的汗青了。它原来是稽古寺的藏经阁,关于“铃铛阁”名字的 由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说在很早以前,天津城西北角有 座大庙,因为庙里的老僧人存了良多古书,所以识文断字的人 称它“稽古寺”,老苍生就管它叫“藏书楼”。

  跟着那#古寺的 日渐昌隆,每天都有许多秀才仕女进进出出。一天晚上,住在 附近的四姐妹合计说:“稽古寺不克不及光让秀才们读书,布衣苍生 也来读书才对哩! ”可是,用什么法子能把贫寒子弟也招来呢? 最初,仍是年岁最小的妹妹出了个主意:“我看呢,咱们在稽古 寺的屋檐上挂些铃铛,风吹铃响,苍生们准来看热闹,咱们就 顺势跟他们讲讲事理,劝他们都去读书。

  ”于是,四姐妹掏出所 有积蓄请人铸了 48个一尺来长的大铜铃,挂在了稽古寺的四个 屋檐上。风一吹,那铃声似乎在说:“读书好,读书好”,苍生 们都很感谢那四姐妹,从此去稽古寺用功的人越来越多。后来, 因为那些铃铛又响又好听,人们就顺口叫它“铃铛阁”了。

  早 年的铃铛阁内藏佛经16柜,此中《大藏经》几乎包罗全数汉语 释教典范,版本上乘,非常珍贵。清康鹤楼的款式从头修葺。乾隆、嘉庆年间,铃铛阁又增设藏书楼, 所藏册本多为稀世珍品。遗憾的是,那些传世之宝却在一场大 火中化为灰烬。

0
回帖

“天津卫三宗宝”是什么?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