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寿寺——宝顶有石刻圣寿寺位于四川省大足县东北的宝顶山山上。 圣寿寺创建于宋代并于宋末毁于兵燹。明永乐十六至二十二年(1418—1424)重建。明末又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同治元年(1862)加以维修。1961年以后,又陆续停止了补葺。
近年来,又修葺一新。 圣寿寺次要建筑有庙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宝殿、三世佛殿、不雅音洞、燃灯殿、达维摩殿又称(宝顶)等。 大足被誉为“石刻之乡”。宝顶之名是由石刻开创人赵智宗(亦名赵智凤)定名的。大足境内石刻约四十多处,而圣寿寺所在的宝顶山最为集中,规模更大,艺术价值也更高。
同时宝顶山又是释教徒朝拜的圣地,汗青上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称。赵智凤的功绩,不只在于创建了圣寿寺,并且还创刻了宝顶山的摩崖造像。 宝顶山的石刻,次要分两组,即大佛湾和小佛湾。大佛湾“东、南、北三面危崖峭壁,长约五百余米,凿有三十一个龛窟,碑碣七处,题记十七则,舍利浮图二座。
石刻内容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三仙人影修陀罗尼、西方三圣、千手不雅音、释迦涅盘圣迹图、腋下降生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父母恩重经变、大便利佛报恩经变、天堂变、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圆觉洞、牧牛图等。其规模的宏伟水平,可与敦煌、云岗和龙门石窟比美,堪称中国释教的第四大石窟造像。
小佛湾是赵智凤最早创刻的造像,是大佛湾造像的兰本,本来规模相当宏伟,殿堂用石砌成,内四周上下满刻着佛、菩萨像。此外,小佛湾还有法身塔(俗称经目塔)和石洞。法身塔高十米,三层、四方形,全塔四周共刻约五百八十四部经目,此中有许多早已失传的经名。
石洞即毗卢庵,此中除刻有毗卢佛像外,还有许多佛、菩萨像。整个小佛湾的石刻,虽屡遭毁坏,但仍不失为一座绮丽多彩的古代艺术宝库。
以上是我关于那个问题的解答,希望可以帮到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