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即起,洒扫庭除,要表里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身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容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需俭约,请客切勿眷恋。
器具量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仆众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奠不成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成不读。
居身务期朴实,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不测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商业,毋占廉价;
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长幼表里,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血,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遇穷困而做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诫争讼,讼则末凶;
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权力而凌逼孤寡;
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古怪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甜,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胁制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馀地,自得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成生忌恨心;
人有祸害,不成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实善;
恶恐人知,即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冷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内容概述:
《治家格言》,又称《墨子家训》、《墨子治家格言》、《墨柏庐治家格言》全文634字,,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精辟地阐了然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此中,许多内容继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特征,好比尊崇师长,节俭持家,邻里敦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治家格言》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风行一时,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到处颂扬的教子治家的典范家训。此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容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导意义。《治家格言》以"修身"、"齐家"为目标,集儒家做人处世办法之大成,思惟植根深挚,含义博大精深。
此文通篇意在劝人要节俭持家安守故常,讲述中国几千年构成的道德教导思惟,并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能够口头传训,也能够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做为治理家庭和教导子女的座右铭,因而,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传播甚广,被历代士医生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做者简介:
墨柏庐(1627-1698)原名墨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闻名理学家、教导家。其父墨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顺治二年(1645 )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
墨柏庐自幼努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进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传授学生并潜心程墨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屡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回绝。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潜心研究程墨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理论。康熙间坚辞博学鸿词之荐,后又坚拒父母官推荐的乡饮大宾。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染疾,临末前嘱门生:"学问在人命,事业在忠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编纂整理:清风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