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迁岐山到武王伐纣,周灭商的百年谋划(下)

2天前 (02-12 05:06)阅读1回复0
披着凉皮的糖
披着凉皮的糖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1147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2950
  • 回复0
楼主

周国成立之初,季历靠着恭顺的姿势博得了武乙的相信,获得了代行商王在西部征伐的权利。有了商王的背书,季历四处征伐,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程国、义渠、始唤之戎、翳徒之戎皆被周军击败。商王文丁(武乙之子)为表扬季历的赫赫战功,封其为伯候,成为西部诸侯之长。

在鼎力开辟的同时,季历也在不寒而栗地侍奉着商王朝。每次出征得胜回来,季历城市给商王献上大量的战利品。但实力的此消彼长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权利平衡,外表的恭顺已经不克不及消除文丁的猜疑。当季历再次受诏前去朝见时,期待他的已是一条不回之路。

关于季历之死,《史记•周本纪》中只写了一句“公季卒,子昌立”,似乎季历是一般病故。但在《史记•龟策传记》中司马迁又借宋元王之口说纣王“杀周太子历,囚文王昌。”那里的周太子历应是季历的误写,纣王杀季历在时间上也对不上,应是讹传。故而司马迁并没有将此写进周本纪,而是借由别人之口给后世留了一条线索。而在《竹书编年》中的记载就曲白多了,只一句“文丁杀季历”。

季历身后,继位的姬昌虽有心复仇,却奈何实力不济,只能隐忍开展,期待时机。过了几年,文丁往世,其子帝乙即位。其时东方的淮夷诸部强大,结合了盂方、林方对商朝步步紧逼。姬昌也乘隙伐商,帝乙两面受敌,难以应付,只好先稳住较弱的周国。帝乙录用姬昌接任季历的西伯之位,并将女儿嫁给了姬昌,以此做为息争的前提。姬昌认为灭商时机还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同时争取充沛时间,附和与商王联婚。此事见于《周易》泰卦第五爻卦辞曰:“帝乙回妹,以祉元吉。”此处的妹不是妹妹的意思,而是指的是少女,回妹就是嫁女的意思。

周、商息争后,不断到帝乙往世,几十年里两都城不曾兵戎相见。纣王继位后,陆续施行帝乙的国策,将次要力量用于征讨东方。但又不安心周国,于是召姬昌前来。季历之死在前,姬昌明知此往凶恶,但他仍是抉择往了。此时姬昌完全能够不冒生命求助紧急,间接结合淮夷伐商。从后来商朝与淮夷几十年的拉锯战来看,淮夷的实力与商朝半斤八两。假设姬昌决意起兵,周国很有可能成为压垮商朝的最初一根稻草。但如斯一来全国可能就是淮夷的了,周人的累世运营就功亏一篑了。故而即便有生命求助紧急,姬昌也要前去稳住纣王。让商朝与淮夷鹬蚌相争,本身坐收渔翁之利。

姬昌一到朝歌,就被囚禁于羑里,一关就是七年。七年里姬昌没有闲着,推表演了《周易》。纣王也没有闲着,对东方的用兵接连取胜。志自得满的纣王渐渐飘了起来,对周国的防备也松弛下来。周国医生散宜生嗅到了起色,效法伊尹救商汤,献瑰宝美女于纣王。纣王兴奋得忘乎所以,就释放姬昌回国了。

姬昌清晰此次幸运得回只是纣王的一时忽略,也大白一旦东方被商朝平定,本身必是下一个目标,留给周国攫取全国的窗口期随时可能封闭。为了尽可能的挠住时机,姬昌一回国就紧锣密鼓的起头各项预备,谋划与商朝即将到来的比赛。

姬昌先是征伐西方犬戎、密须等国不变前方,接着又东伐黎、邘,南伐崇,成立伐商的桥头堡。与此同时,姬昌求贤访才,在谓水之滨觅到正在垂钓的姜子牙。君臣二人相知恨晚,姬昌当即拜姜子牙为太师。在姜子牙尽心辅佐下,姬昌内行德政,外结诸侯,实力大增。随后又把国都从周原东迁至丰邑,静待时机。

姬昌觅访姜子牙

在姬昌积极备战的时候,商王朝内部却发作了危机。对淮夷的比年战争耗空了国力,纣王却一意孤行陆续用兵。他对公众横征暴敛,本身却骄奢淫逸。少师比干、太师箕子是纣王的叔叔,微子是纣王长兄。三人忠心为国,屡次劝谏。纣王非但不听,反而杀了比干,箕子被囚,靠着装聋作哑才躲过一死,微子被迫出走,朝廷重臣凋谢,人心尽失。那时姬昌还未出师就已亡故,儿子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武王承父遗志,陆续积存力量,又把都城东迁到了镐京。

周武王九年(公元前1047年),武王在孟津看兵,前来会盟的诸侯有八百多个,诸侯都说;“能够伐纣”。武王看到几个大的诸侯都没有来,说还未知天命,如今还不可,遂凯旅而还。过了一年,商朝征伐淮夷大胜,东方战场已进进尾声。时不我待,武王再次举兵,各路诸侯来孟津会师,军力达五万之寡。

此时的纣王正沉浸在东征成功的喜悦中,仍然认为本身由天命所佑,底子没重视到西边的求助紧急。朝歌城中的庆功宴饮彻夜达旦,曲到周军进至牧野才被惊散。攸候喜管辖的十多万东征军还在班师的路上,纣王只好用奴隶、战俘拼集起来的十七万乌合之寡与周军决战。成果决战时商军倒戈,纣王败走自焚,商朝走到了末路。

周灭商之战看似是由多个偶尔形成的反转,使弱小的周国战胜了根底深挚的商朝。但偶尔之中,又躲着一定。就拿此中最重要的偶尔因从来说,从文丁起头,商朝的次要精神不断在与淮夷死磕。凡是拿出一部门军力往攻打周国,就可能永绝后患。但那种假设其实并非一个好的抉择,假设是商军西征弱小的周国,强大的淮夷来背刺,商朝可能亡得更快。

先打硬茬子,最初捏软柿子是历朝君主的普及抉择。秦灭六国之时在打下韩魏以后并没有陆续向东拿下富庶的齐国,而是北击燕赵、南下攻楚,最初强逼齐国不战而降;隋文帝时先北击强敌突厥,不变前方以后再南下伐陈;墨元璋时先打有野心的陈友谅,再攻不思朝上进步的张士诚、方国珍。清军进关时,也是先逃着李自成打,然后才渐渐拾掇一盘散沙的南明小朝廷。反着来也有,就是宋太祖。宋太祖拥有大宋王朝的最强武力,却贪廉价先打了南唐,把至关重要的幽云十六州放在了次要位置,坑惨了子子孙孙和大宋苍生。

所以商朝的那个战略是没问题的,失败的次要原因是忽略了两点:一是没有看透周国其实是一个假装成软柿子的硬茬子;二是与淮夷比年的战争掏空了国力,纣王又太急功近利,把所有的家当都投到了东方,给了周国时机。

反看周国,看似像是赌徒开挂一般,一战就轻松地赢了全国。然而外表上毫不吃力的背后却是几代人逾越百年的竭尽全力。古公亶父困难开局,奠基基业,季历与姬昌隐忍负重,积存力量,武王精准掌握时机,那才有了一战定全国。那一路走来历尽坎坷、如履薄冰,一步之差就可能葬送全局。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国度的兴起都不成能一蹴而就,必需要深耕开展多年才气有所收获。像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动不动就赌国运的行为只能逞一时之强,若实的陷进长久匹敌,必败无疑。所谓“皇国荣枯、在此一举”既是对汗青的蒙昧,也是对本国民族的不负责任,其行为丧尽天良又愚不成及。

0
回帖

从西迁岐山到武王伐纣,周灭商的百年谋划(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