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听民的节日,我们今天的美妙生活是一代代庖动者用勤奋的双手缔造出来的,在享受甘旨和温馨的生活情况的同时,献上最美的诗词,向斑斓的劳动者致敬。
传说在尧帝的时代,“全国太和,苍生无事”,老苍生过着安靖温馨的日子。一位八九十岁的白叟,一边悠闲地做着“击壤”的游戏,一边唱出了一首《击壤歌》:
日出而做,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家喻户晓的“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就是来自于远古的那首诗歌。太阳出来就去耕耘田地,太阳落山就回家去歇息。 凿一眼井就能够有水喝,种出庄稼就不会饿肚皮。如许的日子有何不自由,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利。古代的劳动者不但是很勤奋,还很满足,吃饱喝足就够了,其实不羡慕锦衣玉食,也不羡慕高官厚禄。
《诗经》国风中有一首愉快的劳动对歌《东门之池》 :
东门之池,能够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能够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能够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长久浸泡的麻,从水中捞出,洗去泡出的浆液,剥离麻皮,是一种相当艰辛的劳动。但是,在那艰辛的劳动中,小伙子能和本身钟爱的姑娘在一路,又说又唱,表情就大纷歧样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艰辛的劳动酿成温馨的相聚,歌声充满欢乐之情。
唐代的《过山农家》逼真入微地展示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以及山农爽曲的性格和憨厚的豪情。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晴和。
忍不住让我一会儿回到了童年,每年春天清明前后城市摘下嫩绿的茶叶,在柴火灶长进行烘焙,那清香犹在鼻尖,秋天则会割稻晒谷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斥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那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单独己还在徘徊,不克不及不既羡慕又难过。所以诗人写下了一首《渭川田家》 :
斜光照乡村,僻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那首诗固然没有间接描画劳动场景,但是诗人描画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在那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在鸣叫;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起头吐丝做茧,营造本身的安泰窝,找到本身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尔相遇,亲热絮语,几乎有点乐而忘归呢。
前几首看着比力愉快,现实上劳做很辛苦,唐代崔道融的《田上》写了一位农人在雨天三更就辛勤耕耘的情形:
雨足高田白,披蓑三更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春雨已下得很充沛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人披着蓑衣冒着雨,三更就来田里耕耘。比及人和牛的气力都用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没有亮。那只是一位农人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三更就去耕耘,像牛一样出力,形象地提醒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骚动年代,处所水利失修,农人靠“天”吃饭的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人的劳动生活写照。
初夏是一个繁忙的时节,王维的《新晴野望》就描画了初夏的村落气象: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颠末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出格明净清爽;极目远眺,原野显得非分特别空阔开阔。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船埠,村庄边的绿树毗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葱茏的山岳高耸呈现在山脊背后。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人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繁忙的干活。“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固然是没有详细写出有哪些劳动,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活力,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泼的情状并感触感染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蒲月是一个繁忙的季节,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本地人民劳动艰辛、生活贫苦写了一首《不雅刈麦》:
田家少闲月,蒲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幼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头土脑,背灼夏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季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白居易写诗讲究的是老妇人都能看懂,那首也不破例,诗人不带任何夸大地、照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如今农村的劳动固然也很辛苦,但都是本身的收成,一点也不消上交,良多平原地域都实现了机械化播种和收割,大大的降低了小我劳动强度。劳动者的付出都有比力满意的收成,都是本身的仆人。在那个劳动者的节日里,我们崇尚劳动,向劳动听民表达最高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