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方
抓住两事物的类似点,用一事物(喻体:用来做比方的事物) 来喻指另一事物(本体:被用来做比方的事物)。总之两事物要具有类似性。
(1)明喻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用“像”、“仿佛”、“似乎”、“好像”、“……似的”等比方词毗连,是明喻。
(2)暗喻
抱负是肥皂,洗涤你的无私心。
当地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酿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破折号来毗连,是暗喻。
(3)借喻
本体和比方词都不呈现,而是借用喻体间接取代本体,是借喻。
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鼓掌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那里黄叶和黄蝴蝶都有一个特量,都是黄色的)
2.相比
(1)既运用了比方又运用了拟人,相比的特点及感化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某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感化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明显。
(2)相比的品种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诚恳,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拟人
把物当做人来写。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4.夸大
(1)扩大夸大:桃花潭水深千尺
(2)缩小夸大:巴掌大的一块地盘。
5.排比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感化:气焰强烈,句式整齐
6.频频
(1)周末快到了,我们不断在,盼愿着,盼愿着
(2)感化:暗示强调
7.反问
(1)用必定表否认
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情,我们怎么会忘记?
(2)用否认表必定
不劳动,连颗花也养不活,那莫非不是实理嘛?
(3)感化:加强语气。
8.设问
(1)自问自答,谜底紧跟在问题后面。
(2)父亲喜好画什么呢?对了,他说他喜好画的是对生活的喜悦。
9.对偶
(2)感化: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构造不异,意义相关。
10.比照
两个相反的事物做比力
11.借代
(1)相关事物替代(两事物要有相关性)
(2)我们要多读点鲁迅。(鲁迅代指鲁迅的书)
12.通感(移觉)
(1)感官之间的转化(味觉、听觉、触觉、嗅觉、视觉)
(2)轻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似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和听觉之间的转化)
13.引用
(1)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故事,一般在文中加有双引号和来源
(2)感化:使论据充实确凿,加强说服力。
14.双关
(1)谐音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晴。(情)
(2)语意双关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去忘却,不说的好吧。
(3)感化:使语言表达的委婉、诙谐,并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入印象。
15.盲文
(1)相邻句中所用词语互相弥补,连系起来暗示完好意思。
(2)工具植松柏,摆布种梧桐。
16.反语
课堂上你们惹教师生气了,教师说你们实是烂泥扶不上墙!(其实是恨铁不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