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移至理尽孝道,回回一体致承平

7天前 (03-20 23:24)阅读1回复0
东乐
东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3763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7527
  • 回复0
楼主

*节选自《群书治要・孝经》第一集*

(全文共1285个字,阅读需6分钟)

那么《孝经》那本书的书名由来,根据《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那就是说,那个《孝经》现实上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一种简说。

宋朝的邢昺在《孝经注疏》中说:“孝者,侍亲之名;经者,常行之典。”可见那个“孝”就是侍奉双亲的意思,是侍奉双亲的名字喊孝。“经”,就是恒常力行的典范。

皇侃在《孝经义疏》中也说:“经者,常也,法也。”又说:“此经为教,任重道远,虽复时移代革,金石可消,而为孝事亲常行,存世不灭,是其常也。为百代规模,人生所资,是其法也。言孝之为教,使可常而法之。”那句话的意思是说,《孝经》做为教导任重而道远。固然又有时代的迁徙变化,金石能够消逝陨灭,但是尽孝事亲做为恒常的行为却可长存世间而不用灭。那是讲它的恒常稳定。可为百代的规则榜样,人生资粮,那是讲它可为效法。那么以上那段,都是讲孝做为教导,是可使恒常效法的。为什么可使恒常效法?因为孝自己就是性德,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一种德能。

我们看“孝”那个字 ,在《说文解字》中阐明:“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那个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个“省”字,下部是一个“子”字,所以子承老就是孝。看到孝那个字,就是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而没有两个。假设你有两个那个看念,孝就已经不存在了。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往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将来无末。那过往无始,将来无末,自始至末都是一体的,那就是“竖穷三级”。而从横的方面讲,我们讲兄弟之间的友悌。又把那种友悌推而广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孝悌的教导,就是过往无始,将来无末,“竖穷三级、横遍十方”的工具。那么那个工具是什么?那个工具就是我们的性德。我们的性德,原来就是无始无末的。那个就是“孝”字所代表的含义。

在明代,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何为而做也?曰:‘为阐创造王以孝治全国之大经大法而做也。’”那个《孝经》,是为什么而做的?他做的目标是什么?做的目标就是要阐明古圣先贤以孝治全国的那种办法。那一治国理念,之所认为后代、历代帝王所奉行,就是因为它是出自于性德。唐玄宗也曾经亲身为《孝经》做注,而且刻石太学,下诏令全国家家户户都要收躲、读诵、进修、力行《孝经》。

那为什么以“孝”就能够治全国呢?我们看到如今全国其实不承平,抵触矛盾不竭地在晋级。那么抵触的根源安在?其实究其底子,世界抵触的根源在于家庭。我们想一想,一小我在家和父母、兄弟、夫妻相抵触,那么他走上社会,就会与教师、同窗、指导、同事相抵触。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养成和顺的心性,他不晓得用协调的体例、敦睦的体例、和平的体例能够处理矛盾,化解抵触,所以那个也是习惯如天然。当然从更底子的意义上说,就是天性和习气的抵触。

天性就是一体之仁,我不只和父母、兄弟、别人,并且和六合万物、天然都是一体的关系,那是我们的天性。但是习气就是我是我、他是他,因为我的损人利己,所以就会和他人产生抵触,从底子上讲就是自利和利他、天性和习气的抵触。

你进修《孝经》是搀扶帮助你回回本有的自性,回回一体之仁,它可以化解抵触,可以达致全国承平。

-----------------正體------------------

展开全文

那麼《孝經》這本書的書名由來,根據《漢書·藝文志》中所記載,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就是說,這個《孝經》實際上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的一種簡說。

宋朝的邢昺在《孝經注疏》中說:“孝者,侍親之名;經者,常行之典。”可見這個“孝”就是侍奉雙親的意思,是侍奉雙親的名字喊孝。“經”,就是恒常力行的經典。

皇侃在《孝經義疏》中也說:“經者,常也,法也。”又說:“此經為教,任重道遠,雖複時移代革,金石可消,而為孝事親常行,存世不滅,是其常也。為百代規模,人生所資,是其法也。言孝之為教,使可常而法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孝經》做為教导任重而道遠。雖然又有時代的遷移變革,金石能够消逝隕滅,但是盡孝事親做為恒常的行為卻可長存世間而不泯滅。這是講它的恒常不變。可為百代的規則模範,人生資糧,這是講它可為效法。那麼以上這段,都是講孝做為教导,是可使恒常效法的。為什麼可使恒常效法?因為孝自己就是性德,就是我們自性本具的一種德能。

我們看“孝”這個字 ,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這個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個“省”字,下部是一個“子”字,所以子承老就是孝。看到孝這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而沒有兩個。假设你有兩個這個觀念,孝就已經不存在了。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往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這過往無始,未來無終,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這就是“豎窮三際”。而從橫的方面講,我們講兄弟之間的友悌。又把這種友悌推而廣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所以孝悌的教导,就是過往無始,未來無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東西。那麼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性德。我們的性德,本來就是無始無終的。這個就是“孝”字所代表的含義。

在明代,呂維祺《孝經或問》中稱:“《孝經》何為而做也?曰:‘為闡發明王以孝治全国之大經大法而做也。’”這個《孝經》,是為什麼而做的?他做的目标是什麼?做的目标就是要闡明古聖先賢以孝治全国的這種办法。這一治國理念,之所以為後代、歷代帝王所奉行,就是因為它是出自於性德。唐玄宗也曾經親自為《孝經》做注,並且刻石太學,下詔令全国家家戶戶都要收躲、讀誦、學習、力行《孝經》。

那為什麼以“孝”就能够治全国呢?我們看到現在全国並不承平,衝突矛盾不斷地在升級。那麼衝突的根源安在?其實究其底子,世界衝突的根源在於家庭。我們想一想,一個人在家和父母、兄弟、夫妻相衝突,那麼他走上社會,就會與老師、同學、領導、同事相衝突。為什麼?因為他沒有養成和順的心性,他不晓得用和諧的体例、敦睦的体例、和平的体例能够解決矛盾,化解衝突,所以這個也是習慣如天然。當然從更底子的意義上說,就是天性和習性的衝突。

天性就是一體之仁,我不僅和父母、兄弟、别人,并且和六合萬物、天然都是一體的關系,這是我們的天性。但是習性就是我是我、他是他,因為我的损人利己,所以就會和別人產生衝突,從底子上講就是自利和利他、天性和習性的衝突。

你學習《孝經》是幫助你回歸本有的自性,回歸一體之仁,它能夠化解衝突,能夠達致全国承平。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进修网*

不移至理尽孝道,回归一体致承平

0
回帖

不移至理尽孝道,回回一体致承平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