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风俗
兔年春节,家家购置年货,以本身的体例驱逐新年,让我们一路来看一看做为国度汗青文化名城的九江,有哪些在民间传播的“年俗”。
九江城区:大年三十祭祖、贴对联
到了大年三十,最重要的仪式就要起头了。大年三十下战书要“送灯”,家中男丁要前去家族坟地,在已逝亲人坟前烧香、点蜡烛。食年夜饭前要祭祖,而祭祖前必然要烧一盆炭火,意味“红红火火”。炭火烧好,祭祖就能够起头了。
以前每家堂屋城市供奉祖宗牌位,牌位前有供桌。大年三十,各家都要在供桌上上香,摆上各类供品。前提好的家庭要大供,要摆放公鸡、鲤鱼、猪头、茶、酒、点心等,前提差一些的家庭也肯定有鸡有鱼,并且每样供品上都要放上一张长长的红纸。祭祖是在一家之主的率领下,根据辈份向祖先下跪磕头,祭完祖,年夜饭也就开席了。
对联、窗花也是在大年三十那一天贴好。据领会,以前在大门上贴好对联后,人们还习惯在对联两侧别离贴上写有“开门大利”“封门大吉”的小红条,那意味着走到哪里,大吉大利就跟到哪里。
贴完对联后,家里的水就不克不及往外倒了。水象征着财气,往外倒水会被认为把财气毁坏了,所以一般家庭贴完对联后,尔后三天内家顶用过的水城市用盆存起来,比及大岁首年月三送年后再倒掉。
此外,过岁首三天还不克不及乱扫地。假设那三天要扫地,要从门口往屋里扫,把垃圾集中在一个角落,比及过了初三再同一处置。
柴桑区:唱大戏“拜四方”
在柴桑区新合镇的尖山村,“过大年、唱大戏”是本地的传统年俗,黄梅戏深受本地老苍生的喜欢,浓浓的年味在黄梅戏和人们的欢笑声中传开。
每逢腊月二十四,长者乡亲起头大拂拭,尔后曲至大年三十,人们城市忙于储蓄春节期间的年货及蔬菜、肉类等食粮。大年三十当全国午,家家户户杀猪,并张贴新的对联。关于已经离世的家人,每家每户还会便宜类似灯笼的纸量“灯”,在世的子孙们会派出男丁代表,带着鞭炮和祭奠品等前去逝者的坟前,将“灯”悬挂起来。据介绍,那种年俗被称为“挂灯”,寓意着辞岁。全村的男丁在“挂灯”后聚集,一同赶到祠堂里祭祖。鲤鱼、猪头、骚鸡公那些都是必不成少的祭品。祭拜完毕,村里的每小我城市尽早赶回各自的家里食年夜饭。食饭前要关门放炮,表达喜庆。元旦夜,每家每户要通宵开灯,村里的白叟们更是要一整夜在灯下守候。曲到天亮,家中的壮丁点燃了新年的第一挂鞭炮迎来新年后,才能够回房间小憩。壮丁放完鞭炮后,还需朝着东、南、西、北4个标的目的朝拜,俗称“拜四方”,寓意着四方安然。
展开全文
庐山市:穿新衣、舞龙
穿新衣是庐山市的古老风俗,新年起头时,从里到外都要有一种新的气象,衣服就像穿在身上的对联,表达对春天的期盼。同时,穿新衣还有驱邪降不祥那一寓意。
年夜饭又称团聚饭,人们在那一天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白果家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嫡亲,而年轻一辈也可借此时机向父母的培育之恩表达感恩之情。每逢大岁首年月一,村里的男丁都要早起齐聚祖堂。在祠堂前燃放鞭炮,祈求祖上保佑村里的男女老小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安康,万事如意。放完鞭炮后,全村的男丁都要进进祠堂给列祖列宗拜新年。给祖上拜完年后,五六个年轻人敲锣打鼓率领村里的人到开福寺祈福。
大岁首年月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晚辈贺年,祝愿晚辈安康长命,万事如意。人们外出相遇,也要互道“恭喜发家”“新年快乐”“身体安康”等不祥话语,摆布邻人或亲友老友亦彼此登门贺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
古时,人们用舞龙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那一风俗不断延续至今,舞龙队整个春节期间不断游走于乡下,热闹红火的气氛曲至元宵事后。
武宁县:载歌载舞唱摘茶戏
武宁县境内盛产茶叶,因为本地有摘茶歌时髦,渐渐构成了摘茶小戏。每年过年,本地村民们载歌载舞唱摘茶戏,欢欢乐乐过大年。独具特色的武宁摘茶戏以县城为中心,在修河上游称“上河派”,修河下流称“下河派”。武宁摘茶戏现有大小型剧目150余种,大都为民间传说题材的文戏,此中也有少量的武戏。该戏的唱腔可分正腔、花腔、杂调三大类,它们是民间音乐语言和大众文学语言的有机连系,唱腔斑斓、通俗易懂、有浓重的处所气息。武宁锄山鼓,又称“雇工鼓”、“打鼓歌”。至今武宁县船滩、上汤等乡甚为时髦。它是民间独具处所风气的传统艺术,也是集体劳动中以歌扫兴,击鼓做气,寓娱乐于劳动的一种活动。
湖口县:“三十夜里的火,十五夜里的灯”
在元旦夜,湖口人家家户户红烛高照,堂中燃起一盆炭火,烧上几枝松柏,香溢满屋。那盆炭火彻夜达旦不克不及熄,俗有“三十夜里的火,十五夜里的灯”之说,以示来年红红火火。进夜后,男丁老幼按时集中于祖堂、端“神福”、烧香纸、放爆仗、击鼓敲罄、磕头打拜、念“辞年歌”称之为“完年”,家家烧岁火,灯火通明,尽情欢乐。到戌时或亥时初(即深夜十二点钟之前),家里的男仆人在门外放鞭炮,然后“关财门”,以防跑了财运。
元旦之夜至正月初一不克不及动用扫帚,不然会扫走命运、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成,须从外面扫到里边。元旦前拂拭清洁,岁首年月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过泼水。
德安县:非遗处所戏迎新春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德安县吴山乡、爱民乡那两个乡的“六桂”、“三胡”等12个村子,村民们都要开展一宗喊做《潘太公游春》的民俗演出活动,本地也称为太公戏。潘公戏,又称布帐傩,源于唐末宋初,它更大的特征是开棚做戏,演员头戴傩面又跳又唱,唱段为本地原生态的民歌。乐器只要锣、鼓、笛三种,演出器具有木偶,面具则是樟木雕琢的各类人头像。潘公戏演出都有严厉的法式和各类仪式,既有人物故事、场次安放,又有歌舞以及唱、念、做、打、杂技等综合性演出手段,所唱段子的音韵都是傩歌《柳七娘子游春》音韵的主旋律。
都昌县:“岁首”清点户名,各人心心相连
从腊月二十七至三十,都昌天天都有人“完年”,酒菜为一年中最盛。有家族中午过年,图个正阳开泰;有家族三更过年,图个新元丰富;但大都人晚上过年。下战书四点,“岁首”通村筛锣发号,全族(全村)家家户户由男丁家长捧托盘到祖厅香案,集中祭天拜祖。“岁首”清点户名,一个不缺,然后祭奠起头。无论子孙不着边际,一年数载不见,但只此一聚便心心相连,好像一家。从正月初八起,就有龙灯上路,陪伴龙灯往往还有划旱船、夹蚌壳、踩高跷、舞狮子、演地戏等多种艺术演出,一行百人上下。
修水县:“有钱没钱,杀猪过年”
修水县的年俗,一般是从腊月初杀年猪起头。修水人传承下来一句话,喊“有钱没钱,杀猪过年”。一般情状下,每家每年都要养上一头大肥猪,留待过年时宰杀。杀年猪积存下来的腊肉,要留到春插、双夺的农忙季节。那时农家人端着一碗薯丝饭,假设没有那块肥得流油的腊肉,腿肚子是没有足够的气力来应付肩膀上的重压。
修水的年饭是在中餐。人们一大早就得起来,渐渐食过早饭,便要他上一大锅米,预备做中午饭。中午饭要用甑蒸,不管人多人少,都要蒸上好多,留给年后食,一般要食上三四天。那也有个说法,喊做“食陈饭”,讲究个年年有余。
彭泽县:“五跋扈戎马”驱除倒霉
“赶野猫”,是彭泽本地一种传播数百年的古老而特殊的驱傩仪式。每年夏历正月初七,活动的组织者从村里挑选一些擅长奔驰、身体安康的男孩,将其画花脸、头裹黑巾、两耳边插上下尖上宽的黄表纸、用红布条在额前绾个小结,打扮成“五跋扈戎马”。五跋扈,别离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神,专门负责逐一驱鬼。在锣鼓的助威声中,“五跋扈戎马”手执三股钢叉,满村奔驰,挨家挨户“抄家”驱鬼逐一,包管一年六畜昌隆、粮食满仓。
永修县:差别的姓氏有差别的过年时间
夏历腊月二十四是小年,从小年起到大年三十那几天时间里,永修本地差别姓氏的人陆陆续续起头过年,有的是白日过年,有的是三更过年,有的是凌晨过年。夜里过年的人家会将门窗紧闭,一家人团聚在一路,享用着丰富的年饭,曲到天亮才开门。俗传,古代有一长者生三子,早、中、晚别离到三个儿子家过年,从此,各户均以此为大年之时日,沿袭成习。元旦守岁,曲至东方欲晓,永修人俗信以第一次动物喊声为接年,如狗喊称“狗接年”,牛喊称“牛接年”。
来源|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赵岑雨 整理
责任编纂|邱明莹
出品 | 九江日报社(九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