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上里古镇

1天前 (03-26 02:06)阅读1回复0
东乐
东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368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7375
  • 回复0
楼主

“翠岭行云拥古镇,石桥跨水傍人家。”早就传闻过雅安市上里古镇的美,今日得见,公然与诸多贸易气息过浓的古镇大为差别。

将进古镇景区,一块浩荡的牌楼横跨“雅(安)上(里)”公路,在蓝天、白云、青山的映托下显得气宇恢廓。

陇西河、磐安河宽不外十米,从邛崃山脉缓缓流下后,夹古镇而过。沿河建起一座座二层木楼。一须眉在河边刷洗“解放鞋”,轻柔水波一层一层漾开往。

挈拉机就停在景区的道路边。电线密集,穿过小河,接进河对岸的民居。也许通电之初,古镇的人并没有想到本身的家园日后会成为一处出名景点。而恰是那种融进苍生通俗生活的实在与随性,成就了一个因炊火庸常反倒不落窠臼的古镇。不是周末,古镇客流量少。一对开餐馆的母女在展子门口掐秋天晒干的玉米棒子,一排一排玉米粒儿掐下来。她们面前的玉米粒儿已堆了满满一箩筐。在古镇,如斯边务农边经商的人家不在少数,古镇对他们而言,既是生意,也是祖祖辈辈日复一日略显单调却有条不紊的生活。

河岸石径上,架起一溜画架、马扎。画板上的光景画还只是半废品,画画的人却不知哪里往了。纷歧会儿,出来一个女生,说她的同窗们都还在午休——他们是从四周的成都、眉山、雅安城区过来写生的艺校学生。上里古镇实是摄影家和绘画者的天堂。

古镇的桥,参差多态,各具神韵。建于乾隆十四年的“高桥”,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汗青,桥下工具两头各有一行人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那让高桥堪称古代立交桥。另有一网红桥。在山泉流进古镇的进水口建起一座廊桥。廊桥之盖,非木非瓦,只以塑料紫藤萝花粉饰。人行桥上,头顶千条万条紫丝绦,耳畔冬风阵阵佛身凉,顿觉悠然自得,似乎那些紫藤萝花正幽幽吐芳,虽无香而自香。望文生义,“平水桥”平坦水面,水中等间隔立二石,做了桥墩。六块长约三米、宽约一米、厚达三十厘米的石板拼成桥面。桥面已不是平面,早已被踩成六个内凹的石槽。通过石桥可进古镇老街。平水桥与上游的拱桥一低一高;石桥与两岸民居石是石,木是木;桥默默肃立着,平水桥下,河水日夜流淌;岸上黄葛树粗长的枝丫伸往老远,在它的隐蔽下,冬水中的跳墩桥别有一番神韵。“山色四时碧,溪光十里清。”清澈的水从一个个间距不外半米的石墩间流过,走在石墩上的人一步一跳,体验有惊无险的严重与刺激。

更具古风的非二仙桥莫属。“二仙”之渊源不成考。远看二仙桥,似拱着的一圈垂丝悬叶的绿指环。那环空中一半,水中一半,空中是景,水中亦景,可谓无缝跟尾,水天一色。如斯美景的呈现,当然要回功于桥下流几十米远的拦水石堤。从看音泉流到此处的水会聚成一面绿的大镜子,水镜把两岸的物什倒影得复印件一样传神。水漫过石堤,在奇希罕怪的生成石上叠出七七八八小瀑,激不起浪花飞溅,却也灵动文雅,似乎一群仙女正漂洗一串串飞扬的白流苏。水里石形,石头被瀑布经年冲刷,有的像蟾蜍,有的像乌鱼,有的像野鸭,有的像小兽,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走到桥前才发现,除了桥面,整个二仙桥已让细竹、矮蒿、葎草裹了个严严实实。太长远了,桥的每道石缝里都已灌满生长生命的土壤。桥面石阶明显不与路面程度,人欲通过,上桥打滑,下桥前冲,上和下都得留意脚下。历经二百余年风雨,岁月和来来往往的脚板已经把本来四四方方的每一级台阶都磨成了坡度不小的梯形。

“蝉声驿路秋山里”,和上里古镇一样衰老的茶马古道在青苔遍及的石板上盘曲。古驿旁,一茶舍门口的对联颇值得玩味——“上上里请上里坐,品品茶请品茶语。”悠游至此,“罗山秀色因心近”,不进里要一杯等级好茶,几乎对不起远处青山和面前对联的美妙意境。

茶马古道旁,有的民居已经破败烧毁。上里古镇曾是川剧发源地之一,而今,古戏台仍在,却早已人往楼空。只要戏台两侧的对联无言述说着川剧典范剧目《陈姑赶潘》和《肖方杀船》昔时的超卓与灿烂——“陈姑赶潘正出彩劝老哥哥不忙回往,肖方杀船更喊绝看面娃娃就要出来。”枫柳参天,通体皱苍,但仍然矗立不倒。古镇正在悄悄嬗变,有的事物已经或正在消逝,有的却仍然固执对抗着时间的收割。也有重生事物正呈现在那个百年古镇,就像新修的柏油大道通进了村庄,就像村落公交车奔驰在村落公路上,就像一拨一拨如我般期看返璞回实的都会人来那里倾听汗青的足音,感触感染一个古镇的古韵与重生。(宋 扬)

0
回帖

古风上里古镇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