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从多个官方媒体得悉,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传授冯天瑜因病于1月12日10时41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1岁。
冯天瑜传授本籍湖北红安,1942年2月8日出生,1960年至1964年就读于武汉师范学院生物系,1964年至1976年任教于武汉教师进修学院,1973年加进中国共产党,1976年至1979年在中共武汉市委鼓吹部工做,1979年至1994年任教于湖北大学(原武汉师范学院)汗青系,1994年之后任教于武汉大学汗青学院。他曾担任中共武汉市委鼓吹部副部长、湖北大学中国思惟文化史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处所志副总纂、《荆楚文库》总编纂(之一)等职务。
冯天瑜传授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做出了出色奉献,是中国文化史范畴更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1980年代以来,他间接参与并鞭策了我国“文化热”的鼓起。他领衔撰写的近百万字的《中华文化史》,是新中国首部中国文化通史,奠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框架和理论形式。他关于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次要集中在轴心时代、近代转型、地区文化和中外文化互动四个方面。他在每个范畴都独具创识,引领新说,洵为各人。他提出了中国文化的生成生态论、中华元典精神及其近代转型、汗青文化语义学等原创性理论,先后出书了《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新语探源》《“千岁丸”上海行》《“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中华文明五千年》《辛亥武昌首义史》(合著)《张之洞评传》(合著)《解构专造》(合著)《晚清经世实学》(合著)等多部典范性著做,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汗青研究》等中外重要学术刊物颁发数百篇学术文章。
展开全文
冯天瑜传授幼承庭训,学殖深挚,常识渊博,在史学、文学、哲学、戏剧、书画等范畴均有极深的造诣,是享誉世界的文史名家。其研究奉行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的理路,将宏看掌握与微看察看交融互摄,出格长于理论思辨。他“看澜索源,振叶觅根,钻仰中外,昭晰古今”,著作丰盛,已出书的《冯天瑜文存》多达17卷20册,近万万字。其影响力超越了汗青学科,惠及其他多个学科,甚至社会群众。他曾赴日本、欧美和我国港台地域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其多种论著被翻译为英文、日文、西班牙文和韩文出书,在海外具有重要影响。
冯天瑜传授的学术成就得到学术界普及肯认。他曾获得中国图书奖,并屡次获得教导部高校人文社科优良功效奖、湖北省社科优良功效奖,此外还获得汤用彤学术奖、全国首届教材建立奖。他于1986年被授予“国度级有凸起奉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8年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榜样,1992年被评为全国优良教师,2006年被评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传授,2010年被湖北省授予首届“荆楚社科名家”荣誉称号,2021年被授予“湖北省出色人才奖”。
冯天瑜传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建立和人才培育提拔发扬了无可替代的重要感化。他创建了教导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担任主任十八年,率领同仁开辟精进,弘扬国粹,将其建立成为国表里出名的学术重镇。他还创建了湖北大学中国思惟文化史研究所、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鞭策了武汉大学国度文化开展研究院的建立,使那些平台成为国表里颇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
冯天瑜传授一生努力于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立异性开展,将学术研究办事于国度文化战术。他主持完成了教导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严重项目等数十项国度和省部级研究课题。他晚年为《荆楚文库》出书、长江文明研究等文化事业奉献了重要力量。
冯天瑜传授承袭门风,将文物视为全国公器,向武汉大学无偿捐献大量文物珍品,“冯氏三躲”(书画、信札、钱币)现在已成为全社会的贵重财产。
先生师德醇厚,诲人不倦,关心后学无微不至。学生晚辈每有请益,则小品大喊,醍醐灌顶。他桃李满园,所培育提拔的近50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目前均已成为各个范畴的中坚骨干。薪火相传,足堪告慰。
冯天瑜传授治学勤奋专注,多才多艺;为人乐看豁达,谦虚冲淡;处事公允无私,灵通随缘。他晚年不断把病房当书房,手不释卷,实正做到了“视学术为生命”。他关心时事,体恤民瘼,尽其所能将汗青研究与现实社会密切连系。其待人接物,使人如沐春风,私淑门生不可胜数,友朋广泛全国。
在2020年疫情残虐的时刻,冯天瑜先生得病在家,捉笔建言,撰写『封城』之计议『生态』,他从古今中外天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建立的宽广视野动身,为我们此后的公卫工做供给了极富建立性的构想。现分享给各人,予以缅怀!
『封城』之际议『生态』
余自1980年起头研习文化史,文化生态是40年来始末存眷的要处。拙做《中华文化史》(1990)上篇专论此题,《文明的可继续开展之道》(1999)、《中国文化生成史》(2013)再做切磋,却皆言未尽意,遂有近两年病中续撰《中华文化生态论》。庚子岁首,出书社送来小书校样,余阅改之际,恰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残虐武汉、湖北、全囯甚至外域,令吾辈对生态问题的重要性、严格性平添切肤感触感染。
武汉1月23日“封城”前后的一个多月期间,“宅”在家里,围绕生态问题,翻阅中外相关篇什,如《老子》《墨子》《周易》《荀子》《周礼》《礼记》《正蒙》《西铭》及《地球袓国》《敬畏生命》《罗马俱乐部定夺力》《只要一个地球》《转折点》等等,以之看照现实,心绪万端,集中到一点即是——生态危机是人类面对的紧迫问题,切关全人类的保存与开展;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成立和完美,必需上升到国度甚至全球战术层面,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舆情信息诸多层面。“生态”不只指涉人与赖以保存的天然情况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进经济活动和社会构造,包罗“天人”和“人文”两大系统。那两大系统综汇而成的“文化生态”的汗青演绎,恰是定稿中的拙著所要探究的范域。
“生态”的汉语传统义,是生动意态,而现代所用“生态”一词是外来语,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19世纪60年代进化论者海克尔等创建生态学,切磋有机体与情况的彼此关系。20世纪中叶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又引伸为人类与生态情况彼此关系的科学,从人—天然—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量关系做研究,那即是文化生态学。
吾国做此一学科研究是晚近之事,但中华先贤很早就对人与情况的彼此关系阐发睿智之论,可视做“生态先见”。如今余谈谈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生态先见,以做当下借鉴。
先民有“居楚而楚,居夏而夏”(《荀子·儒效》)一类情况决定人道的看点。
有“仰以看于天文,俯以察于天文”(《周易·系辞》)的全方位审阅生态情况的哲思。
有爱护保重天然资本之论,如墨家少耗资本的“节用”看;道家“往甚,往奢,往泰”,反对暴殄天物的警告。
在社会理论中,各朝设置虞、衡等情况庇护机构,周代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等职官,负责造定庇护山林、河泽的律例,并巡视林麓,严禁滥砍滥伐。
庇护动动物可继续开展。《礼记》载“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田猎时须网开一面,给野兽留条生路,以传后代。《国语》载,贤臣里革反对鲁宣公在春夏鳥兽孵卵怀孕时捕杀。《孟子》有“数罟不进洿池,鱼鳖不成胜食也。斧斤以时进山林,材木不成胜用也”的名论。还有人定见渔网孔大,让幼小者逃生,反对一网打尽、杀鸡取卵。
要求人类舍弃中心意识,是过高原则,而收敛侵吞天然物欲看的“弱人类中心主义”,先民便有此种睿智,值得今人进修。
有愚人更从形上层面做生态议论。荀子谓:“天有当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参,则惑矣!”(《荀子·天论》)人们熟知荀子的“谋事在人”之说,但不要曲解,荀卿并不是认为人能够肆意左右天然,而是主张人与六合共同,假设与六合争职分,就是犯糊涂。
《易传》把六合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抱负境域。《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认为全国兴利,而不克不及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认为苍生力农,然不克不及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成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天时,则用力少而胜利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第三》)那种人事不违六合法例、适应天然利用人力的思惟,乃关于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远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此语中之“天然”,或解为描述词,“自”指自己,“然”指如斯,合指本然如斯。“天然”又解为名词,指物理性的大天然。故任继愈先生曾先后称老子唯心论与唯物论。而余认为,“道法天然”无论做哪一阐明,都包罗六合人皆以天然为回依、为本来之义,天然是宇宙的更高范围,是宇宙自己,此为千古卓绝之论。
人类必需驯服天然,而不成违逆天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质。
假设把人创造的文化比方为一株参天大树,是天然供给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对此当念兹在兹。
然而,吾辈所生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的三百年,“征服天然”衍为支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鄙视天然生气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得到病态扩大。
当下迈进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东西理性更趋兴旺,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手艺的今人,似乎能够得心应手地“革新天然”,但“人类不要过火沉浸于我们人类对天然界的成功。关于每一次如许的成功,天然界都对我们停止抨击。”(《天然辩证法》)假设背弃天然法例,违犯生命伦理,包罗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天然铁腕的回敬。
以下论说决非无故危言:地球上产生过万万计物种,唯有人类,特殊是创造核兵器和生物工程手艺的人类,已经具备扑灭地球上生灵(包罗人本身)的才能。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对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如许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那种威胁,并不是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毒,而可能是自认为超越天然、摆布天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那是当下人类必需时刻自警的。而我们的生路是存在的,那即是逐个遵从天然法例,在社会活动中限异物本倾向,复回人本精神和道法天然。理性的人类应当深怀敬畏——敬畏天然,敬畏生命,效法天然,善待天然,实现人与天然协调,人与人协调。视万物为友朋,惹人类为同胞。此即宋人张载所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执此之念,人类方有远大出息(借用狄更斯小说名),张载《正蒙》又云:“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六合之性,久大罢了矣。”诚哉斯言。
冯天瑜传授的一生,既是立言的学者,更是立德、犯罪的智者,是我们进修的楷模!泰山其颓,愚人其妻,他的逝世是中国史学界和文化界的严重缺失!
道贯古今文化史,中华元典重光,夫子于今称不朽;
研精中外圣贤书,江汉弦歌遗泽,我邦从此痛斯人。
冯天瑜传授安眠!我们永久驰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