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旺分水工程
大运河全线的造高点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为穿越“水脊”, 人们“于兖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土罡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洸河,(引二水)南汇于济州(新河)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揖”(《元史·河渠一》)。
分水问题根本得到处理。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又凿通了济州河通往临清的河道———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南粮北调功成。为处理黄河淤积和水源不敷那两大难题,人们接纳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办法,包管了运道的通顺。那里,需要出格提到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永乐九年(1411年)明朝廷允准济宁同知潘淑正奏请,命工部尚书宋礼率 军工民夫16。5万人事其役”(《汶上县志》)。宋礼起首碰着的是河通而水源不敷的难题。宋礼有识,他微服私访,在汶上军屯乡彩山之阳碰见了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农白英。
白英在乡下是德高望重的“白叟”,感于宋礼的诚挚,他把早已心中有数的方案献了出来。白英指出,黄水漫淤,河道沧桑,地势已变,元朝引汶、泗入济已不敷所有,必需另辟门路。仰汶上东北高而西南低的地形,引汶水间接进入南旺脊顶,先成居高临下之势再于南旺南北设闸分水而下。
那就是被后人简称的“借水行舟”方案。那是一个巧妙斗胆的构想,宋礼如获至宝,请白英一路批示施工。他们在汶上与东平接壤的戴村,筑坝绵亘“五里十三步”(实423米)腰斩汶水,逼汶水入小汶河南流中转南旺。又在分水口处凿设了一个活动的鱼嘴形“石鲅”,控造南北分水量,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实测为南六北四)。
并缔造性地将南旺、安山、马场、昭阳等湖革新成蓄放自若的“水柜”。又挖兖州、青州、济州三州泉水300眼,分五脉水系因势利导,弥补运河水源,从底子上征服了南旺水脊,确保了运河长年通顺无阻。在中国2300多年的运河开展史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与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样,堪称世界第一流的水利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