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里的冀中方言

3周前 (11-12 22:41)阅读1回复0
大清
大清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9
  • 经验值8534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7068
  • 回复0
楼主

梁斌的《红旗谱》在1957年出书后,做门风名鹊起,做品洛阳纸贵。初版本的封面是黄胄绘画、郭沫若题字,用如今流行的话说,实是“天团组合”。后来,小说又拍摄成片子,普及全国,受寡更多。

昔时的文学评论界对那部做品齐声叫好,茅盾代表组织对之有段评论,我读事后想,茅盾是高文家,没跟着叫好声吠形吠声,而是阐发做品的艺术特色。他在1960年的一篇长篇论文中说:“从《红旗谱》看来,梁斌有浑厚之气而笔势健举,有浓重的处所色彩而不乞助于方言。一般说来,《红旗谱》的翰墨是简练的,但为了缔造气氛,在个别场所也罢休衬着;渗入在残酷而复杂的阶级斗争排场中的,始末是革命乐不雅主义的高亢嘹亮的调子,那就使得全书有浑厚而豪宕的气概。”茅盾的评论,抓住了《红旗谱》的特征,也是那部小说在一个期间遭到读者喜好的原因。

梁斌欲以燕赵自古多大方悲歌之士的气概,写一部史诗,歌颂党指导的农村中的阶级斗争。那部小说,是农人革命运动史,也是冀中的社会史。我留意到,民国期间,政府在农村收割头税,一头猪一块七毛钱,那就是屠宰税。小说第32章,老驴头杀猪,大贵寻逃跑的猪的情节,写得很出色。那是生活赐与做家的质料,是珍贵的社会史料。做家在构想人物时,要贯串一条准确的政治道路,次要人物的语言,有时免不了书面语、学生腔,在写到农村和农人的生活时,则完满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主义的创做手法。

那部小说,我小时候读过,对次要人物和情节还有印象。前几年,我重温红色典范,又读一遍,留下印象的次要是社会史料。小说对冀中方言的运用,虽然比力节造,但人物一说方言,故事立马生动;因而,我在思索文学创做中的方言问题。

茅盾指出小说有“浓重的处所色彩又不借助于方言”,是看到了梁斌在论述故事时对方言的节造利用。梁斌谈创做体味时说:“用过于狭小的处所话写文章,会影响读者面。但是处所话能够加以革新,尤其关于有音无字的语言,要留意革新,关于繁琐的处所话,能够洗练。”小说如完全用冀中方言,限造了读者的承受层面,也使小说显得“土”,做家不肯走那条通俗文学的路;而要完全不消方言,做品的特色就暗淡。重读小说,我感应,梁斌并没有胜利地处理那个矛盾,他主不雅要革新的处所语言,仍是留下人工的陈迹。

我琢磨几个段落,认为但凡他完好运用方言的,人物的形象和故事场景就丰沛有生气。

“大侄子,我有个话儿想跟你说说,听呢算着,不听扔在脖子后头算了。”墨全富对墨老攻说的那句话,有“听呢算着”过渡,人物的语气全出,整个句子慎密且有节拍。那是胜利的文学语言。

小说屡次呈现“出水才见两腿泥”的谚语,那是描绘墨老忠性格的典型语言。通过那句不经意说出的谚语,可洞察人物的心里世界,晓得墨老忠对“理论”的勠力对峙。北方话、河北话、冀中话,属于北方语系。在发音、腔调上,冀中话与晋南话有区别,字义却是一样的。小说第4章:“第二天一扑明儿”,“扑明儿”是天刚亮,纸窗灰色的亮度。冀中、晋南的农村,都是如许说。我是晋南人,故有此比力。在表达逼真的觉得时,梁斌仍是用方言,没有接纳书面语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嵌入方言,使语境发作变革,是塑造人物的元素。那一章里,运涛对他娘说:“我忙时种庄稼,拾掇梨树,闲时上机子织小布儿,仍是够嚼用的。”人物的对话接纳方言,做品中的人物就活了。重读小说,我才发现,河北、天津的农村,汉子也会织布,并且很遍及。在晋南,至少在洪洞、临汾一带,从不见汉子织布。

《红旗谱》里的冀中方言,我逐个标注,做为一种风俗史、社会语言现象,进一步研究文学做品。

第8章,冯老兰“焦急败打地说”“又从人群里蹦出一小我来,醒倒马杓地走上来”;第24章,“大娘亲手捏的送行的饺子”;第30章,“如果他人,听庆儿娘卷了他一阵子”,等等。“醒倒马杓”,从字面就可想象人物的形象。说饺子是“捏”,骂人是“卷”,和晋南方言是一致的。

小说的次要人物运涛,只要回到村里,与亲人说话,就是方言支持他的性格;如果开会讲话,就酿成了政治文件中的语言,无法转换。如许,小说中的人物在整部做品中就呈现戏剧性的效果,本质和“演出”的不协调,影响了做品的艺术价值。

重读那部做品,我认为写得最胜利的,是第47章,保二师被军警包抄封锁时,冯二狗和江涛的对话。冯二狗那个可怜的农人身世的军警,他的命运在做家笔下展现,是做品中的精华部门。

我业余时间研究孙犁,把孙犁置于一个文化群落,察看他四周做家的创做实绩,并要找到为什么独孙犁“老年末年诗赋动江关”?《红旗谱》草创,梁斌曾请孙犁读初稿,孙犁评价:“那是块敲门砖。”

0
回帖

《红旗谱》里的冀中方言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