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到最后,都是在一个“断”字上。

3周前 (11-12 22:49)阅读1回复0
东乐
东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834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6691
  • 回复0
楼主

小时候,我们那里刚刚呈现电灯、德律风、汽车,生活便利了良多。我爷爷就讲:“科学那个工具,从底子上讲,就是让人偷懒的。”

我认真一想,可不是吗?好比,以前点个灯要划火柴,还要不是拨灯炷、添油,如今能够偷懒了,一拉绳子就亮了,然后就能够不消管。

但我说:“那不叫偷懒,那叫省力。省下时间做更重要的工作。”

爷爷很快乐,说:“希望你能如许。但更多的人,都是偷懒去了。偷懒欠好,偷懒一定吃亏。”

学问到最初,都是在一个“断”字上。

几年过去了,我们不断享受着科学的手艺和科学的社会轨制给我们带来的各类便利与温馨。

好比,一台电视机,就能让我们舒恬逸服的处理良多问题:没读过《西游记》,看电视剧就行了;想领会全国事,看新闻就行了,帅哥美女为您播报,还有现场录像;不晓得喝什么奶粉?有三鹿啊,告白上说的……

有了电脑之后,就更便利了。片子、电视剧、新闻,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碰到不懂的问题,有百度,一搜,全晓得了。不晓得去哪儿吃饭?不晓得去哪儿看病?也能够百度,还能够间接通过收集向专家征询……

良多人就依赖上那些了, 不再思虑,不再有本身的判断。久而久之,以至不懂得若何去思虑和判断。那也叫“用进退废”么?高科技,培养了一多量科技精英,更消费了更大一批痴人、脑残!

那时候爷爷老是头痛,我买来告白里的药,给他吃,他不吃,说:“若是看告白就能治好病,那要医生干什么呢?”

那时,春晚播放小品《卖拐》,我们被赵本山高明的“忽悠”逗得哈哈大笑,爷爷说:“如今的中央台怎么宣传骗人呢?你们以后的日子欠好过了。”元旦夜爷爷闷闷不乐,我们只觉得他老糊涂,爱较实。

我考上了北大,爷爷十分快乐。假期回来问我学了些什么,还把我的书拿去看。我为了显示我很深邃,说了些西方的哲学和文艺,爷爷说,读书明理,你读那些书还没有明理。你那些书,也是味同爵蜡,厚厚的一本,都是废话。

我为了投合他的口味,说了些孔孟之道,唐诗宋词,他说:“过去在村里的私塾里,蒙童学的工具,如今你寒窗十几载,考到北京才起头学。”

学问到最初,都是在一个“断”字上。

渐渐地,我发现, 在面临那个世界的时候,爷爷比我多一些独立,多一份清醒,多一些角度,他做出的判断老是那样一针见血。而我,老是比爷爷多一些教条,多一些迷信,那些都来自我所受的教育,来自我接触的各类媒体。

我们受的教育越多,教条就越多,所受的束缚就越大;我接触的媒体和概念越多,心里就越莫衷一是,也就越糊涂,以致于什么都不相信了。好不容易相信了某个工具,却不意正好受骗被骗。

而爷爷只是读了几年私塾,读完三百千,起头读《大学》、《中庸》、《论语》。《论语》很有意思,很快就学完了。轮到学《孟子》时,听师兄说“孟子一百页,屁股都打裂”,也亲眼目击师兄们背《孟子》时挨打的惨状,加上家境贫寒等因素,就知难而进,停学了,回家干农活,下雨天或晚上读《三国演义》。

爷爷所受的教育,仅此罢了,但他明晰的思维、独到的目光、精准的判断,都在我们之上。

爷爷说, 学问到最初,都是在一个“断”字上。所以,过去那些读四书五经考长进士的,当了知府知县,要断案,而断案要靠学问,次要靠自幼读四书五经积累起来的功底,专业的进修倒在其次。

我后来学中医,也体味到,所谓“诊断”,诊是诊察,断是判断,通过诊察判定此人是什么病。那个判断十分重要,也十分见功力。

为什么“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不单单是因为他有阅读古书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有进修典范构成的功底。

0
回帖

学问到最后,都是在一个“断”字上。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