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婧 上海报导
中国正在持续鞭策列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
2022年11月1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展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终结。据统计,按一年计,本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735.2亿美圆,比上届增长3.9%。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透露,本届进博会共有145个国度、地域和国际组织参展。来自127个国度和地域的2800多家企业参与企业贸易展;展现438项代表性首发新产物、新手艺、新办事,超越上届程度。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小泽秀树对《中国运营报》记者暗示:“佳能是第五次参与进博会了,进博会办得越来越好,我们佳能公司每年都参与,每年都有很大的收成。”
共享中国大市场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展览会,是中国着眼于鞭策新一轮高程度对外开放做出的严重决策,是中国主意向世界开放市场的严重行动。”在首届进博会上,国度主席习近黎明确了中国举办进博会的重要意义。
2022年11月4日,国度主席习近平以视频体例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并颁发题为《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妙将来》的致辞时暗示:“如今,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开展格局的窗口、鞭策高程度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物。”
“本年是佳能第五次参与进博会,在一起头我们就对本次的进博会赐与了极大的等待。”小泽秀树告诉记者,“在本年参与进博会的相关企划工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下了很大决心。我们筹算通过本年的进博会,对佳能的现有产物和将来手艺停止鼎力宣传、鼎力拓宽,进一步加强和消费者、伙伴们的交换。我们筹谋了良多大型的活动,并且我们把此次展位的面积也较之以往扩大到500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前四届进博会上,中国接连推出扩大开放行动,包罗增设上海自在商业试验区新片区、缩减负面清单、有序扩大办事业范畴开放等。前四届累计意向成交额超越2700亿美圆。
小泽秀树坦言,佳能在中国的相关营业范畴,如今不竭地在拓宽,不单单限于B2B、B2C,各个范畴都在全面、全方位扩大。“我们在日本开发的良多产物、手艺、办事如今都在不竭地、越来越多拿到中国来,让它们‘中国化’进一步开展,并在中国市场获得功效。因为中国经济生长给我们带来了庞大的机遇,中国还有14亿生齿十分大的市场,十分值得佳能开辟,所以佳能此后也会十分重视中国市场,不竭把更多的好产物和办事拿到中国市场上来。”
需要留意的是,第五届进博会初次设立了“中国那十年——对外开放成就展”综合展现区,吸引了公家的目光。从2013年推出自贸试验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2021年在海南推出第一张跨境办事商业负面清单,推进轨制性开放的程序持续加大。
国际合做释放更多潜能
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发布的《世界开放陈述2022》显示,中国对峙高程度对外开放获得停顿,开放指数从2012年的0.7107提拔至2020年的0.7507,进步了5.6%,排名从第47位提拔至第39位,成为鞭策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傍边大量吸引了外资,鞭策外资在中国的商务活动。”小泽秀树告诉记者,“从成果来看,我们投资中国的成果使佳能获益了,我们是赢家,对中国来说,中国也获益了,中国也是赢家。”
现实上,中国高程度对外开放的脚步在不竭迈进。2022年10月28日,国度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鼓舞外商投资财产目次(2022年版)》(以下简称“《鼓舞目次》”),要求根据“总量增加、构造优化”原则进一步扩大鼓舞外商投资范畴,鼓舞外资投向造造业、消费性办事业。
在安信证券战略首席阐发师林荣雄看来,高程度外资的引入可以充实阐扬正向溢出效应,从而改善财产内部资本设置装备摆设效率。此中,学界实证成果表白,外商投资显著促进我国第二财产开展,具备强正向溢出效应。
近年来,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瘦身,鼓舞外商投资财产目次逐步拓展,将来更多的财产有望在外资带动下加速开展。林荣雄认为,整体来看,新版《鼓舞目次》中,我国鼓舞外商投资财产数量进一步拓展,由2020年版的480个增加到2022年版的519个。从详细新增财产视角,此次《鼓舞目次》修订中,新增财产次要集平分布于造造业、科学研究及手艺办事业、租赁与贸易办事业以及农林牧渔业,整体呈现出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造造业以及消费性办事业的较大存眷。
“佳能不断以来十分存眷中国政府关于大湾区的种种相关政策,我们出格希望能够鞭策在大湾区的项目,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开展。并且我们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公司,不断在等中国的政策出台并落实。”小泽秀树坦言,等待将来中国的大项目相关政策、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发布,让相关外资方可以及时介入,全速参加此中,与中国配合获得双赢的功效。
“路就在脚下,光亮就在前方。中国愿同列国一道,践行实正的多边主义,凝聚更多开放共识,配合克制全球经济开展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闪开放为全球开展带来新的光亮出息!”习近平主席在本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已经明白坚决地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对峙开放合做的立场和决心。
(编纂:孟庆伟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