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战书,资深纪录片导演、北京三多堂传媒结合开创人刘军卫受邀主讲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布学部主办的“现代传媒前沿系列讲座”。刘军卫导演以“根是泥中玉”为题,和现场不雅寡切磋当下全民记录时代,传统纪录片若何寻求打破与立异,纪录片人又应该如何坚守。
本期人物:刘军卫
刘军卫,资深纪录片导演,北京三多堂传媒结合开创人,北京“四个一批”人才,中视协告白艺委会主委,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布项目业界导师,结业于北京播送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从业30年来,创做纪录片上千部集,屡获国表里各类奖项,次要做品有《国典春秋》《大国兴起》《汉字五千年》《走向海洋》《纽带》《国度宝藏》《公司的力量》《我的时代和我》等。2019年荣获第九届“光影编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出格奉献奖”。
“根是泥中玉”是什么意思?
刘军卫:“根是泥中玉”,为什么如许说?玉是中华文化符号之一,在文人眼中十分珍贵。 玉不像玻璃或者水晶那样亮堂通透,而是好像谦谦君子一般,所谓“温润如玉”。从中华文化概念上讲,做纪录片也要像“泥中玉”如许去做,就是一个将根扎入土壤的修行过程。
每次跟公司的年轻导演谈的时候,我总会说,你不要急,略微慢一点。古代中国的手艺传承由师带徒,要通过不竭积累体验去实正掌握办法。影视行业也是如斯,我们需要走得慢一点,把根扎得深一点,才气行稳致远。
除了踏实修行的心态,纪录片人的根还在于常识、尤其是汗青常识的积累。颠末在纪录片创做范畴的多年深耕,我愈加强烈地意识到那一点。我要求所有纪录片项目标主创,都要成为那一范畴的专家,最少在之后拍摄沟通的时候不克不及露怯。
多年前,我拍摄过一部名为《纽带》的系列纪录片,切磋中国汉学开展过程。拿到选题我就发现了问题:中国汉学研究没有同一系统,那也意味着做纪录片没有支持点。因而,《纽带》的造做现实是一个“编筐”的过程,要通过汉学方面册本的大量阅读,加之与许多汉学家的切磋,对汉学研究系统停止系统建构,从而总结出整部纪录片的内容框架。那部做品播出后得到学界承认,一位传授更是婉言, 我们做了一件汉学学者们也从未做过的工作。 所以,任何一部纪录片都不是拍脑门就能得来的,必需履历扎实的调研与积累。
汉学纪录片《纽带》
我也大白那件工作没有那么简单。昔时我们结业了就呆在电视台,其时脑子里就想着做片子,如许渐渐就磨出来了。但是如今市场化布景下,创做者确实面对很大的压力,所以在 慢下来和向前走之间,构成了一个悖论。
长思维是纪录片的奇特优势
刘军卫:那两年,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战国时代”,造做主体多元,各类做品也屡见不鲜。事实我们的设法在哪儿?我们的起点在什么处所? 绝大部门年轻的纪录片人始末没有学会思虑,那让我觉得有些危险。
我总说短视频也需要长思维,长思维就是纪录片的奇特优势。那仍是回到了“根”的概念,也就是各人“心”的问题——你事实是不是沉下心来,你对生活的理解又有几。只要你对生活有足够的理解,才气把做品做得更实。若是你对生活的理解不敷, 你只是想走一个捷径,那是成不了的。
《林海苍莽》中“前半生砍树,后半生护林”的马永顺
如今的纪录片其实没有响应的好坏评价尺度。部门纪录片创做者认为我们起首要能让人看到,因为短视频的冲击太大了,一部纪录片做品可能各人都没留意就过去了。但我始末认为纪录片开展要有所对峙:一方面,能够迎合市场,通过一些办法获取各人的留意力;但另一方面, 也需要主动做一些引导性的工作。
讲座现场刘军卫导演为各人讲述创做履历
相信跟着文化水准的进步,国人关于纪录片的认知也会发作变革。虽然目前就业情况不是很乐不雅,但我对纪录片行业前景照旧比力看好,因为人们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就像当初我们筹谋的综艺《国度宝藏》,引起了不雅寡十分强烈热闹的反应。将来纪录片也是一样,会成为群众遍及愿意消费的文化产物。
做纪录片时,灵感干涸了怎么办?
刘军卫:做为一个纪录片导演,起首要有把他人故事转化为本身体味的才能,如许才气发掘出新题材。选题四处都有,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思去做。那个心思在哪里?就是在你扎根的土壤里,看你的筹办有几,你的思维有多广。
人们的想象力次要通过两方面拓展,一个是行万里路,一个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在你生活的当下,你要领会更多工具,凭仗你的觉得和曲觉,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耳朵去听,用你的心去感触感染;读万卷书,你需要阅读汗青,在中国汗青和世界汗青的根底上成立本身的坐标,了了我们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村庄十年》中新安江沿岸
另一方面,你要愿意扎进选题之中。扎进去之后,我相信一切范畴都有你不晓得的工具,并由此产生新的思虑。好比《地盘,我们的故事》中《塬上岁月》一集,讲述了动乱年代中,陕北共产党员田伯荫在白鹿原地域播撒前进种子的故事。 若是我只是想讲一个白叟家的故事,可能它也就地道是一个故事;但若是想在大的汗青脉络中留下一个印记,就需要扎得更深。
讲述陕北斗争岁月的《塬上岁月》
其实我不断都想切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陕北那个处所最末能收纳了赤军,成为按照地。在跟本地白叟们的切磋中我突然大白了,因为阿谁年代的陕北人是有革命意识的。两样工具改动了陕北:一个是水,一个是教育。水利工程让人们活了下来,而现代的教育让老苍生有文化常识。 那是我通过那部纪录片对汗青交出的答卷。
拍纪录片要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刘军卫:我们做纪录片希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过了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之后,有人要回看那段汗青,他拿出我们的做品来看,会觉得那是实在的, 是阿谁时候实在的中国。拍摄《地盘,我们的故事》时,为了让片子愈加丰硕,我们特意寻找到陕北特有的收割耕具“钐镰”,在音乐的利用上也很有讲究。
1962年责任田轨制对农村生活的改善
当然,拍摄也碰到过困难,在采访中,良多经历丰硕的编导拟出的提纲都不可。有个编导采访农村妇女,写的问题是“你怎么考虑妇女权益”,我说她连书都没读过,你让她怎么答复呀?后来他被我说哭了,他说本身没在农村生活过。
固然我在农村生活过六七年,但其实我实的对农村没那么领会,就是看的书多了点。书看多了之后就会有储蓄,有常识储蓄,才气想象到那些工具怎么用,让片子更有味道一些。当然,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硕,我们关于生活的理解也永无行境。即使是我有那么多的储蓄,可以大致判断农村的情况,也会被中国人的韧性所震惊到。所以我们就算没履历过,多看、多问、多进修,我们就会对生活有更深入的体味和思虑。
《希望的田野》中小岗村的汗青变迁
所以说,拍纪录片刚起头必然是做加法,累计到必然的水平,才是做减法—— 渐渐找到本身,所有的思虑城市做减法。
纪录片人若何
在社会变局中脱颖而出?
刘军卫:我们如今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是全球政治格局的变革,另一方面则是手艺的变化。从蒸汽革命、电气化革命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革命,当下已经进入到信息革命的下半场:人工智能兴起。人工智能手艺肯定影响人类的将来,过去的规则也将无可制止地发作巨变。
讲座现场照片
当下中国,不只是纪录片,片子也是一样,都面对着洗牌。纪录片那个行业必定有将来,将来就在年轻人的手里,也肯定带来一些革命性的变革。但是年轻人能否实的做好了筹办,又能否具有接过重担的才能,一切还未可知。 所以纪录片人应该若何开展?换个思绪,其实就是我们怎么可以让本身的影像变得更有价值一些。
年轻的导演仍是要把本身的视野翻开,同时 勤奋扎深一点。起首带着进修的、勤奋理论的心态去做,要看得久远一些,不要太垂青面前利益;其次,养成一个读书的习惯和立场,那将使你受益末身。
更多出色内容,请持续存眷
微信公家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往期回忆
监造: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王 侯 李金斋
编纂:王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