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8年,67岁的乾隆翻看史书,突然勃然大怒:简直太冤枉!
1778年,67岁的乾隆翻看史乘,突然怒发冲冠:“那几乎太冤枉了!”然后,他冒着违犯祖造的风险,硬是为多尔衮恢复爵位,还专门给他找了个儿子。
多尔衮,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顺治一朝有着赫赫威名的“皇父摄政王”。
当然,他不是顺治的亲爹。
最后,顺治继位时,尊称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但自从多尔衮拾掇了豪格之后,他就自称“皇父”,所用礼法、侍从都超越了皇帝的规格。
此时,顺治还没有亲政,大臣们也都是先跪完皇帝,再去多尔衮的贵寓议事。
没有任何皇帝能容忍他人骑在本身的头上。
顺治也因而对多尔衮恨之入骨。
1650年,38岁的多尔衮在郊外打猎,却不测坠马摔伤。他的伤势过重,还没回宫就逝世了。
顺治听闻动静,先是错愕,后是狂喜。
鉴于多尔衮超然的地位,他顺水推舟,逃封多尔衮为“义皇帝”,并赐庙号“成宗”,并允许他用皇帝的礼仪下葬。
不外,2个月后,14岁的顺治亲政,招揽了一批亲信。
尔后,他就把多尔衮打成了逆臣,定下14条大功,称其谋反,不只废掉了给多尔衮的全数逃封,还掘墓毁尸,顺带把多尔衮母亲阿巴亥的牌位,一路丢出了太庙。
多尔衮固然势力滔天,但他只要一个女儿,没有儿子。
按理说,他的那一生,就被钉死在羞耻柱上,因为没有后人会为他鸣冤。
如电视剧《琅琊榜》,林殊费力心思惟要平反冤案,是因为背负骂名的是他的亲生父母,是和他一路浴血奋战的将士,他本身也亲历者。
但谁也没想到,过了128年,67岁的乾隆掉臂太爷爷顺治的名声,冒着被骂“不孝”的风险,非要给多尔衮平反。
他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的爵位,把他的牌位放进太庙,让他享受后人供奉,还专门给他找了个儿子继承香火,免得香火隔绝。
乾隆和多尔衮非亲非故,顺治才是他的亲太爷爷,为何他要那么做?
我认为次要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多尔衮确实没有谋反,那是冤案。
确实,顺治登基以后,多尔衮擅权,自称“皇父摄政王”,还诬陷肃亲王豪格,强行夺走他的财富和老婆,而且还逃封生母阿巴亥为皇后,让她的牌位入主太庙……
但那些工作,只能申明多尔衮疯狂,其实不能证明他会谋反。
豪格是多尔衮的政敌,自称“皇父摄政王”也是顺治默认的,就连他把生母放在太庙也契合礼法,因为他的生母是努尔哈赤的大妃,是正经的老婆。
昔时,是皇太极逼着生了3个儿子的阿巴亥殉葬,还不让她的牌位进太庙,那才是于理不合。
在乾隆眼中,多尔衮手握兵权,无须皇帝点头就能够兴师动众,若是想要谋反,间接起兵杀掉顺治就能够了,何必做如许的工作?
(“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成为?”)
第二,多尔衮的功绩无法被轻忽
冤案良多,但不是任何人城市被沉冤平反。
多尔衮对满清皇室有着赫赫功绩,打了大凌河之战、察哈尔之战……
在攻打朝鲜时,多尔衮间接俘虏朝鲜国王的家属,将朝鲜世子和侍从官员全数送到了盛京。
后来和明朝的松锦之战,多尔衮更是在降服洪承畴、祖大寿的过程中,立下无数功绩。
能够说,若是没有多尔衮,皇太极不成能实现开疆扩土,更不成能平稳坐在汗位上。顺治继位后,多尔衮摄政,更是立下无数功绩。
在他的识人用人下,李自成、张献忠被打败,国都改为北京。
乾隆对多尔衮的评价是“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即,他是满清勋绩最著的功臣。
如许的人,若是不断在羞耻柱上,岂不是让功臣寒心?
第三,乾隆想要留名青史,当明君
那是乾隆为多尔衮平冤平反最关键的理由。
他自诩为“十全白叟”,是清朝最出格的皇帝。
他在丁壮登基,在位60年,掌权63年零4个月(做太上皇的时候还在掌权),是中国汗青上现实掌权最长的皇帝。
他生在了满清最富有、最灿烂的时候,但那种灿烂不是他的功绩,而是他的父亲雍正、爷爷康熙多年兢兢业业的成果。
可乾隆那小我,偏偏好大喜功,想要青史留名,当个被人敬重的皇帝。
为了到达那个目标,他不断想要干惊天动地的工作,但才能有限,于是,他挑了个最容易达成的,那就是为过去的冤案“平反”。
多尔衮,只是乾隆浩瀚“平反”的人之一。
他还为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雍正期间的八爷、九爷,都恢复了名望,就连昔时被明朝皇帝千刀万剐的袁崇焕,他也为其鸣冤了一波。
不晓得九泉之下的雍正,得知儿子竟然干如许的事,会不会气活过来,然后把传位遗诏给改了。
幸亏,乾隆好大喜功,但也有所分寸,他并没有恢复顺治给多尔衮的“清成宗”身份,而是让他以臣子的身份入了太庙。
他给多尔衮找的儿子,是多尔衮弟弟的儿子多尔博,那个孩子的母亲,仍是多尔衮正妻的亲姐妹。
不外,乾隆想要的青史留名,应该是没有实现。
后人提起他时,起首想到的,是文字狱、游江南,长命……还有他在文物画卷上戳的印章。
你怎么看?欢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