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陈安茗山川画做品
王原祁(1642-1715年),江苏太仓人,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清代画坛领袖王时敏之孙,28岁便中了进士,康熙时供奉内廷,45岁时官为侍郎(南书房秘书),专为皇上做画,并为宫廷判定书画,还担任了大型著录书《佩文斋书画谱》的主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与王时敏、王鉴、王翚、恽寿平、吴历并称“四王吴恽”。著有美术理论著做《雨窗短文》。下面连系王原祁的核心绘画思惟及其论画概念,节选《雨窗短文》论画十则与《麓台题画稿》思惟精要,通过陈安茗山川画做品展览,参照进修和体会:
1,晚渡62x69cm
【每周画题】陈安茗山川画(035) 雨窗短文王原祁论画
论画十则:(原文)
(一)六法前人论之详矣,但恐后学拘局成见,未发心裁。疑义意揣,翻成邪僻。今将运营位置翰墨设色大意,就先奉常所传及鄙意言之。以识甘苦。后有所得,当漫笔录出。
(二) 明末画中有习气恶派,以浙派为最。至吴门云间,各人如文沈,宗匠如董赝,本混淆以讹传,讹竟成流弊。广陵白下,其恶习与浙派无异。有志翰墨者,切须戒之。
(三)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做画于搦管时,必要安适恬适,扫尽俗肠,默对素幅,凝思静气。看高低,审摆布,幅内幅外,来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后濡毫吮墨。先定气焰,次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浓淡。转换敲击,东呼西应,天然水到渠成,天然凑拍。其为淋漓尽致无疑矣。若毫无定见,利名心急,惟取悦人,布立树石,逐块堆砌,扭捏满幅,意味索然,便为俗笔。今人不知画理,但取形似,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色艳笔嫩者谓之明秀,而抑知皆非也。总之前人位置紧而翰墨松,今人位置懈而翰墨结。于此留神,则甜邪俗赖,不去而自去矣。
2,江路西南水68x68cm
(四)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石谷阐明,后学知所衿式。然愚意认为不参体用二字,学者末无动手处。龙脉为画中气焰泉源,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淡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起伏由近及远,向背清楚,有时挺拔,有时平修,攲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势。知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是谓顾子失母。故强扭龙脉则生病,开合逼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则生病。且通幅有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过策应带间,造其有余补其不敷,使龙之斜正浑碎隐现断续,活泼泼地于此中,方为实画。如能从此参透,则小块积成大块,焉有不臻妙境者乎!
(五)做画但须顾气焰轮廓,没必要求好景,亦没必要拘旧稿。若于开合起伏得法,轮廓气焰已合,则脉络顿挫转折处,天然妙景自出,暗合古法矣。画树亦有章法,成林亦然。
3,归流东北鹜68x68cm
(六)临画不如看画,遇前人实本,向上研求,视其定意若何,构造若何,收支若何,偏正若何,安顿若何,用笔若何,积墨若何。必于我有一出头地处,久之自与吻合矣。
(七)前人南宋北宋各分眷属,然一家眷属,内有各用。龙脉处有各用,开合起伏处是其气息得力关头也。不成不细心揣测。如董巨全体浑沦,元气澎湃,令人莫可眉目。元季四家俱私淑之。山樵用龙脉,多蜿蜒之致。仲圭以曲笔出之,各有分合。须摸索其配搭处。子久则不脱不粘,用而不消,不消而用,与两家较有新颖。云林一尘不染,平易中有矜贵,简单中有出色,又在章法笔法之外,为四家第一逸品。先奉常最得力倪黄,曾深言源委。谨识之,为鉴赏之助。
4,云中辨江树68x68cm
(八) 用笔忌滑忌软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混,忌明净而腻,忌丛杂而乱。又不成有意著好笔,有意去累笔。不迟不疾,由淡入浓,磊落者存之,甜俗者删之,柔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又须于下笔时,在著意不著意间,则觚棱转折,自不为笔使。用墨用笔,相为内外。五墨之法,非有二义。要之气韵生动,端在是也。
(九) 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翰墨之不敷,显翰墨之妙处。今人不解此意。色自为色,翰墨自为翰墨,不合山川之势,不入绢素之骨,惟见红绿火气,可憎可厌罢了。惟不重取色,专重取气于阴阳向背处,逐步醒出,则色由气发,不浮不滞,天然成文。非能够躁心处置也。至于阴阳显晦,朝光暮霭,峦容树色,更须于日常平凡留神。淡妆浓抹,触处相宜,是在心得,非成法之可定矣。
(十) 做画以理气趣兼到为重,非是三者不入精妙神逸之品。故必于平中求奇,绵里裹铁,虚实相生。古来做家,相见相互合法,稍无言外意,便云有伧夫气。学者如已入门,务求竿头日进。必于行间墨里,强人之所不克不及。不克不及人之所能,方具宋元三昧,不成稍自足也。
5,云中归舟68x68cm
《麓台题画稿》似前人与不似前人
画法莫备于宋。至元人搜抉其义蕴,洗发其精神,实处转松,奇中有淡,而实趣乃出。四家各有实髓,此中逸致横生,天机透露,大痴尤精进头陀也。余弱冠时得先大父指授,方明董巨正宗法派,于子久为专师,今五十年矣。凡用笔之顿挫顿挫,用墨之浓淡枯湿。,可解不成解处,有难以言传者。余年来渐觉有会心处,悉于此卷发之。艺虽不工,而苦心一番,甘苦自知。谓我似前人,我不敢信;谓我不似前人,我亦不敢信也。究心斯道者,或不以余言为河汉耳。
6,天际识旧舟68x68cm
《麓台题画稿》翰墨同乎脾气
(一)翰墨一道,同乎脾气。非高旷中有真诚,则脾气末不出也。
(二)画中设色之法与用墨无异,全论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气。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前人目光曲透纸背,大约在此。今人但取傅彩悦目,不问节腠,不入□要,宜其浮而不实也。
(三)画之有董巨,犹吾儒之有孔颜也。余少侍先奉常并私淑思翁,近始略得津涯。方知初起处,从无画看出有画,即从有画看到无画。为成性存诚目标,董巨得其全,四家详细,故亦称各人。
7,风泉清听95x96cm
《麓台题画稿》味其翰墨
(一)惠崇《江南春》写田家、山家之景,大年画法,悉本此意,而纤妍淡冶中更开跌宕超逸之致。学者须味其翰墨,勿但于柳暗花明中习之之。
(二)翰墨一道,意图为尚。而意之所至,一点精神在微茫些子问隐跃欲出。大痴一生得力处全在于此。画家不解其故,必曰:某处是其意图,某处是其出力。而于濡毫吮墨,因地制宜,行乎所不能不行,行乎所不能不行,火候到而呼吸灵,全幅片段天然活现,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则茫然未之讲也。毓东于六法中揣测精进,论古亦极淹博。余虑其执而未化也。偶来相访而拙卷适成,遂以此言告之,恍然有得,从此以后,目光当陵轹诸家,以是言为契约。
8,湾外45x70cm
《麓台题画稿》翰墨之源
(一)大痴《秋山》,余从未之见。先大父云于京口张子修羽家曾观看,为子久生平第一。数十年,时移物换,此画不成复睹;艺苑论画,亦不传其名也。癸巳九秋,风高木落,天气萧森,拱宸将南归。余正值悲秋之际,有动于中,因名之曰:仿大痴《秋山》。不知昔时实虎翰墨何如?神韵何如?但以余之笔写余之意,中间不无悠然以远,悄悄以思,为秋水伊人之句可也。
(二)黄鹤山樵,元四家中为空前绝后之笔。其初酷似其舅赵吴兴。从右丞《辋川》粉本得来,后从董巨发出翰墨大泉源,乃一变本家法,出没变革,莫可眉目,不外以右丞之体推董巨之用。而学者拘于见闻,谓山樵离奇天矫,别有一种新裁,而董巨之精神不复讲求,山樵之本事末归乌有,于是右丞之气韵生动为纸上浮谈矣。
9,高帆何己100x200cm
《麓台题画稿》用笔与取气
(一)前人用笔,意在笔先,然妙处在藏锋不露。元之四家,化浑厚为潇洒,变刚健为和柔,正藏锋之意也。子久尤得其要。可及可四处,正不成及不成四处。个中三昧,在深参而自会之。
(二)宋元各家,俱于实处取气。惟米家于虚中取气。然虚中之实,节节有呼吸,有照应,灵机活泼,全要于翰墨之外,有余不尽,方无挂碍。至色随气转,阴晴显晦,全从目光体认而出。最忌执一之见,粗犷之笔。须细参之。
【陈安茗山川画艺韵阁书画院做品展】
10,烟树类似100x200cm
11,水边重阁49x97cm
12,翠影山幽175x93cm
13,登高临四野97x180cm
14,南国青山54x100cm
15,飘秋139x68cm
16,群峭摩天50x99cm
17,山色有无中139x68cm
18,山岳随人归139x68cm
20,气候晚来秋139x68cm
21,露台寡峰外70x137cm
22,云中江树70x136cm
23,远山朝晖50x99cm
24,山川清音66x138cm
25,水色山光45x180cm
26,山光积翠45x180cm
27,山嶂远堆叠53x230cm
28,拔翠五云中67x139cm
29,翠岩千尺依溪斜237x70cm
30,水归沧海意皆深 175x78cm
31,远山微19,139x68cm
32,听泉流244x122cm
陈安茗与范扬先生
陈安茗简介
陈安茗,原名安明,北京艺韵阁书画院院长,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山川人文艺术中心主任,文化部中国山川画创做院院士,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画创做院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度一级美术师,中华诗词网、中华诗词论坛高级参谋和导师。做品入选第九、十届全国美展等国度级展览,多幅山川画做品被中央曲属机关重要机构保藏,做品入编《现代美术全集》第二卷,出书有《陈安明美术做品集》《贵有古意·山川画做品集》《师古图今·中国画名家档案陈安明卷》《高档美术院校教学范本·陈安茗山川画做品集》等小我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