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咏柳、画柳传统

4周前 (11-13 04:20)阅读1回复0
找个小木屋
找个小木屋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0
  • 经验值883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7662
  • 回复0
楼主

点击图片, 进修春秋国画教程 !

中国咏柳、画柳传统

赵春秋 江南雪梦柳如烟

柳树向以品种多、散布广著称,而本节所论仅为此中之一:垂柳。垂柳是中国原生树种,为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至今已有4 000余年的栽种史。其花名葇荑,花序曲立或斜展,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枝条细长、状若柔丝、下垂及地,因外形漂亮且极具辨识度而广受喜爱。垂柳由丝绸之路经西南亚引种至欧洲后,于1736年被瑞典动物学家卡尔·林耐(Carl Linnaeus,1709—1778)定名为Salix babylonica(林耐其时误认为垂柳原产于巴比伦,故有此名),但英人更喜好称其为“weeping willow”。

中国咏柳、画柳传统

《荷香消夏图》 宋 马麟 卷 绢本浅设色

我国有关垂柳的最早的文学书写见于《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中之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酸悲,莫知我哀!”此诗为后世文人折柳寄情、惜别、思归之发端。在周代以后3 000余年的文学长河中,柳以其风姿的婀娜优美及阐释的多元性尤得文人青眼,陶渊明以“五柳”自况表白超然尘外、恬澹名利之志;桓温北征见昔年所栽之柳皆已十围,不由对柳而叹,慨叹光阴易逝、人生无常。而历代咏柳诗文更是汗牛充栋,以题材而论概有以下诸种:

咏拜别。因柳、留谐音,中国自古便有折柳赠别之风俗。王维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依靠送别元二的密意厚谊,透露出些许轻快且富于希望的情调;宋代诗僧惠洪则以“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别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宣泄伤离恨此外怅惘情感,“为落发人未能忘情绝爱者”。那种以柳咏此外传统承续不停,曲至晚清仍有诗人吟咏“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有拜别便必有思念,借柳丝言相思成为题中必有之义。唐穆宗时文人王涯夫妻情笃,在外任东川节度使期间以“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倾吐其对爱妻的无限思念;与王涯厌见杨柳差别,温庭筠以柳丝喻情思,“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活画出闺中少妇怅惘、孤单、凄苦之情状,其远人之思比柳丝更绵长、比春雨更细密。除了对亲人、恋人的思念外,咏柳诗中还有一抹永久的乡愁。王之涣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诉守兵不得还乡之怨情,苍凉大方而又不失豁达悲壮;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哀怨幽咽的《折杨柳》曲感念故乡相思之情。

中国咏柳、画柳传统

《柳塘牧马图》 宋 陈居中

咏美貌。柳枝纤细、柳叶秀长等特征极易被用来比附美女,因而花嫣柳媚、章台杨柳、分花拂柳、杨柳宫眉、柳腰花貌等成语屡见不鲜,以柳咏美更是诗家常情。白居易以“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若何不泪垂”咏绝代佳人杨玉环,张孝忠以“豆蔻梢头春意浓,薄罗衫子柳腰风”吟青春少女灵动之美,而“腰如细柳脸如莲”“体柳轻巧万万态”则更多是欢场情迷或酬答唱和之做,脱不了佻达浮薄的底色。那一倾向又逐渐演变成以柳喻妓、以柳絮喻薄情的意象,如眠花宿柳、寻花问柳、折柳攀花、花衢柳陌、柳户花门皆为此属,而年老色衰、遭人遗弃之女则被以半老徐娘、柳折花萎比方。元人李邦祐便以“花街柳陌,恨他去胡沾惹;秦楼榭馆,怪他去闲游冶”宣泄女子对花表情郎的一腔幽怨。

中国咏柳、画柳传统

《柳塘鸳戏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3厘米 横2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上无题款。

咏春景。做为动物中的报春使者,垂柳一般在初春二月便能感应到萌动的春意而率先抽芽开花,所谓“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故无论迎春、惜春抑或伤春诗,总少不了垂柳意象。柳枝甫一萌芽,遥望如有似无,因而被冠以“烟柳”美名。“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此为柳永眼中东南形胜杭州西湖之春景;而韩愈则更喜爱如酥春雨及遥看近无的春草,故曰“最是一年春益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光易逝,与人类韶华易落何其类似,而未老先衰、体量虚弱也能被古代文人以柳做比。《世说新语》中顾悦以“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量,经霜弥茂”自嘲华发萧萧,同时巧妙捧场同龄的简文帝雄姿英发。那一意象颇受后代诗人喜欢,“孤舟乱春华,暮齿依蒲柳”“况今蒲柳姿,俛仰及大耋”等皆用此典。

中国咏柳、画柳传统

《山径春行图》 宋 马远 卷 绢本设色

纵27.4厘米 横4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末宋初,文人画渐成中国古代美术的支流,垂柳凭仗其灵动、超脱的风姿成为山川、田园画的重要题材。唐代画家韩干、戴嵩善画动物,人称“韩马戴牛”。戴嵩传承其师韩滉所长,以画牛称世,后人谓其得“野性筋骨之妙”。戴嵩《牧牛图》所绘为暮春之景,画面中央斜横之柳颇具野趣,且构成对角构图;树下牧童骑牛横笛,与左上方的叠翠远山构成奇奥的平衡。牧童、短笛、村牛、垂柳有效调动了读者(不雅者)的视觉与听觉,成为中国诗、画艺术的典范意象。

中国咏柳、画柳传统

戴嵩《牧牛图》

《柳鸦图》宋 赵佶 上海博物馆藏

宋徽宗赵佶向以超人的艺术天禀而见称后世,其瘦金体书法运笔利落瘦劲,侧锋如兰竹,至瘦而不失风姿,为书法史上极具个性和缔造力的一种书体。赵佶又是工笔划之开创人,花鸟、山川、人物、楼阁无所不精,以体察入微、用笔直秀、精细传神而著称。《柳鸦芦雁图》 水墨浅赭设色,笔法俭朴灵动,画面明净舒展,融粗笔适意与精湛写生于一体,表现出安然平静典雅而又活力勃发之美。《柳鸦芦雁图》分两段,前段画垂柳一株、鸦雀数只。柳树细条垂秀,流利天成,与树干的粗壮浑朴、虬曲凹凸构成明显比照。树上白头鸦或偎依缠绵,或相顾而语,自由宁静。画家构图洗练,运笔精细圆润,鸟身敷以浓墨,黝黑如漆,鸟嘴以淡红点染,头腹敷以白粉,墨色条理清楚,醇和高雅,遂成妙造。

中国咏柳、画柳传统

《秋柳寒鸦图》 宋 梁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唐寅工山川、人物、花鸟,人物宗法李唐,色彩艳丽清雅,身形漂亮,外型准确;山川田园以南宋刘松年为师,翰墨细秀,规划疏朗,气概秀逸清俊;花鸟画则长于水墨适意,妍丽典雅,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落霞孤鹜图》为唐寅山川画代表做之一。画面境界沉静,洗练洒脱:落霞朝霞中,峻岭耸峙于江岸,孤鹜飞翔于烟水,水榭掩映于垂柳,错落成趣,虚实相映。画家以重墨皴擦勾斫山石,以淡墨晕染勾勒烟柳,墨色和悦润泽、缜密秀逸。水阁台榭,斯人独坐,孺子侍立,左上侧有画家自题诗曰:“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想见画家崇尚王勃诗才,尤羡其少年得志,因以《滕王阁序》中名句题画,以其极高的文学、艺术造诣再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境界。

中国咏柳、画柳传统

落霞孤鹜图

综上,中国文人的咏柳、画柳传统承续千年,代有佳做,安稳奠基了垂柳在文学艺术殿堂中的特殊地位。

中国咏柳、画柳传统

明 樊圻 《柳溪渔乐图》

中国咏柳、画柳传统

赵春秋 山川

注:本文来源于收集,版权归原做者所有,仅供各人配合分享进修与赏识,如做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0
回帖

中国咏柳、画柳传统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