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是怎么回事?

1天前 (06-17 12:45)阅读2回复0
东乐
东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22086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44173
  • 回复0
楼主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是怎么回事?

门阀也就是士族,世家。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是怎么回事?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世家始于战国时期。战国时,奴隶制逐步瓦解,井田制崩溃,代之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因为皇权不下县,所以县级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及乡镇逐步为各地强宗大族所控制。也因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人口的集中而造成财富逐步集中于这些大家族。

西汉时期,世家基本成形。世家因为控制土地人口而积累财富,又因为财富而控制书籍文字,进而把握清议与舆论,反过来又极大影响了国政。

先秦之前,中国官员选拔是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秦商鞅变法后是军功爵制,西汉因为是平民王朝所以搞官学选才制和推荐制,接着就变为察举征辟制。

察,就是州牧刺史在辖区内考察推荐秀才;举,就是太守每两年或者三年向中央举两至三名孝廉。察和举是当时出仕的正途。

征,就是皇帝单独开科向天下征求某科贤才。辟,凡600石以上正印官员可在规定数目内自由选拔属官。征辟官员入职,到期要进行考核,而且职务最初都不会很高。所以征辟是当时入仕的别途。

显然,察举征辟制有举士和举官不分,选举考课不分,选举教育分离,没有选官的专职官员,先选后考等特点,给各级官吏在察举和征辟中徇私舞弊留下很多缝隙,所以到东汉末年竟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怪现象。其实,这就是官员与世家间的利益交换。也因此,到东汉中期,察举征辟制基本沦落。世家也逐步形成了三级士族体系,譬如袁荀杨等最高等级的中央公卿世家。江东四大家族、荆州蒯蔡、徐州陈曹赵、益州张秦等州郡世家。孙坚等县乡小世家。

东晋四家门阀顺序?

  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发展于西晋,到东晋其势力已达顶峰,至南朝门阀制度逐渐走向下坡路。隋朝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彻底崩溃。

  在曹魏西晋时,王谢袁萧四大家族的地位并不高于其他士族,有的甚至尚未进入士族行列。但由于王、谢官位的上升,才被列为门阀;晋明帝的世子妃庾文君因晋成帝只有四岁临朝听政,庾氏家族开始以外戚身份崛起。之后庾家没落,让出来的空位,经过几番权力斗争,最后的赢家桓温,得到了荆州刺史的位置。东晋进入桓氏时代由于梁末侯景之乱对南朝士族予以沉重打击与门阀士族自身的腐朽,四大家族及其他士族逐步走向没落和衰亡。

  王家

  琅琊王氏,是王姓的郡望之一。其始祖为周桓王之子王子成父,本为姬姓,后因驱逐赤狄有功,被赐姓王姓。王姓在战国时出了一员大将,就是续白起之后的秦国名将王翦,秦始皇扫六合定中原,王翦祖宗三代立有赫赫战功。后来王翦的曾孙王元一支,迁到山东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一地。到西汉时,琅琊王氏出了个很有名的人物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其后世代为官,"有累世之美"(《汉书》),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琅琊王氏的后世子孙,无不以"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为荣耀。

0
回帖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是怎么回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