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高岸为谷,幽谷为陵
杜预画像。来源: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
公元255年,司马昭接替病逝的司马师成为掌握权益的上将军,时年33岁的杜预末于获得了时机,而他又娶了司马懿的女儿,那下杜预就成了司马昭的妹夫,也就成了司马昭最相信的人之一。
杜预那小我既伶俐又圆滑,既有原则又懂得庇护本身,其实是官场中人甚至职场中人的范例。
01
钟会与邓艾西征蜀汉时,杜预做为镇西长史跟从钟会出征,比及钟会谋划兵变时,大都僚属都被钟会杀戮,而杜预却独善其身,全身而退,回来之后还遭到增邑一千一百五十户的奖励,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史无明载,只说他“以智免”,也就是说靠本身的伶俐才智躲过了那一劫。
杜预躲过的灾难还不但那一次,在他出任安西军司时,他又躲过了一劫。
其时西部少数民族进攻陇右,与杜预有宿怨的安西将军石鉴号令杜预出征,杜预手下有几戎马呢?兵三百人,马一百匹。
拿那么少的军力往匹敌兵强马壮的来犯之敌,那显然是石鉴预备借刀杀人,假设杜预牵强出征,结局只要一个字:死!两个字:必死!
杜预的智商决定了他不是一个随便受骗的人,他提出了“五不成、四不须”,勇敢主张暂避兵锋,加强军备,来年春天再决一死战。心急的石鉴天然不会承认杜预的说法,他便以杜预擅自拆修官舍侵扰军心为由,将杜预送回洛阳承受审讯。
石鉴满心认为那回能够置杜预于死地,即便不死也能脱层皮,然而他忘了,人家杜预娶的是司马昭的妹妹,此时已经被新成立的西晋封为高陆公主,按律公主的丈夫是有特权的。此次谗谄对杜预影响不大,回到洛阳很快被无功释放。
随后的几年,杜预被录用为度收尚书(相当于财务部部长),在度收尚书任上,杜预也有过神来之笔。
孟津是黄河的一个次要渡口,然而孟津的问题在于水流湍急,渡河的船只经常发作倾覆,杜预便定见在富平津建一座桥,以处理过河问题。然而那个提议竟然遭到了普遍的反对,反对者的根据是富平津那个处所在商朝和周朝就有,假设合适造桥,商朝和周朝的圣人早就造了,既然到如今都没有桥,那就意味着圣人们认为此地不合适造桥。
杜预表示出本身变通的一面,他说:“造船为梁,河桥之谓也。”意思是说,我造的不是桥,造的是船,能够了吧?(造船为梁的典故来自《诗经》,周文王娶太姒,即是在渭河上摆列船只,跨船展板,搭成浮桥,杜预在那里用那个典故来偷换船和桥的概念)
在杜预的对峙下,富平津上有桥了,晋武帝司马炎由此慨叹地对杜预说:“非君,此桥不立也。”
影视剧中的司马炎。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
02
杜预上任都督荆州军事之初就给了东吴一个下马威,他的第一记重锤就砸在了东吴西部的门户——西陵。
镇守西陵的是东吴名将张政,张政晓得杜预要来,但没有想到杜预来得那么快,晓得杜预要打,但没想到杜预一上任就打,张政预备不敷,被杜预大败一场。
假设仅仅是大败一场其实问题也不大,然而杜预使的是连环计,他晓得张政是东吴少有的名将,他也晓得吴主孙皓是个猜疑成性的主儿,那么何不假孙皓之手移开张政那块拦路石呢?
略施小计——反间计!
兵败的张政耻于言败,向孙皓隐瞒了兵败的工作,他认为如许就能够瞒天过海,然而没有想到杜预却静静地揭开了他的底牌。
杜预把俘虏的吴军兵士大张旗鼓地归还给东吴,不外归还的下家不是张政,而是吴主孙皓。
素性猜疑的孙皓公然受骗,从前方召回了张政,从此张政与西陵再无交集。
临阵换帅,军心浮动,杜预的反间计大获胜利。
杜预说服司马炎正式收兵,杜预本身陈兵江陵,命部将从江陵西上,攻取东吴城池。部将们根据杜预的摆设,先是连夜过江,在东吴空中上遍插西晋军旗,搞得东吴军心摆荡。接着又暗藏在城边,比及东吴戎行溃退回城时,西晋戎行就混在东吴败兵里面一同进城,西晋的兵士都到了东吴都督孙歆的帐下,而孙歆还不晓得!
走吧,挠的就是你。
所有参兵士兵对杜预都钦佩得五体投地,他们把钦佩编成了歌谣:以计代战一当万。
就在杜预预备席卷东吴时,皇帝司马炎四周又响起了差别的声音:炎天来了,南方有瘟疫,不如比及冬天再战。
杜预坐不住了,怎么能如许呢?此时军威已振,士气正盛。在杜预的对峙下,讨吴战争陆续停止,成果正如杜预所料,楼船东下,全国一统。
03
假设说完成同一大业是杜预人生中的一大亮点,那么兴修水利、造福荆州苍生就是杜预人生中的别的一个亮点。
西晋同一之后,杜预并没有放松,他始末认为“全国虽安,忘战必危”,在他任内,荆州戎行的操练从未停行,只不外将备战的锋芒从东吴酿成了防备南方的少数民族。
与此同时,杜预大兴水利,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一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大大造福本地苍生,本地苍生尊称他为“杜父”,本地还传播起一句民谣: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预做了那么多,应该说也算功成名就了,然而他时刻连结警惕,关于朝中的达官贵人更是有求必应以至不求也应,时常对那些人停止无出处的捐赠。身边的人对此有些不解,图什么呢?杜预说:“吾但恐为害,不求益也。”(“不求他们帮手,只求别帮倒忙罢了!”)
司马迁说,人末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杜预也是常人,他也晓得本身末有一死,那么在身后给世间留点什么呢?留块碑吧!
他人留碑一般只留一块,而他一下留俩!
杜预刻石为二碑,纪其功勋,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
那是因为杜预懂得沧海变桑田的事理,他的口中经常念叨:“高岸为谷,幽谷为陵。”他把一块碑沉在万山之下,一块碑立于岘山之上,为此他说道:“焉知尔后不为陵谷乎!”
摘自 | 《指导文萃》2022年11月上
稿件来源 | 《汗青人物的N个结局》
本文做者 | 曲昌春
责任编纂 | 井宁
微信编纂 | 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