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纵横回晚鞚,
回来转觉情怀动。
梅笛烟中闻几弄。
秋阴重,
西山雪淡云凝冻。
琼浆一杯谁与共,
尊前舞雪狂歌送。
腰跨金鱼旌旆拥。
将何用,
只堪妆点浮生梦。
注:【1】鞚,有嚼口的马笼头。
【2】金鱼,宋代高级官员的一种佩饰。
修竹翻译
在水边驰马纵横晚回,
回来却觉得心绪不定。
暮霭中听到几遍梅花落的笛子曲,
秋天阴云繁重,
西山有淡淡积雪乌云冻结凝滞。
谁和我共饮一杯琼浆呢?
席间舞起雪花狂歌送酒。
腰上挎着金鱼袋旗号蜂拥。
有什么用呢?
只能点缀如梦的浮生。
修竹赏析
苏轼(1037-1101)那首词做在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十月词人自汴京(今河南开封)赴定州太守任途中,词人笔录了其时本身感悟人生的情感颠簸。
苏轼其时58岁(苏轼其实应该是56周岁,但是苏轼阳历1月8日生日,必定在阴历春节之前,所以虚两岁,58虚岁,以下皆为虚岁)。
苏轼22岁中进士。
36岁上书神宗,冒犯王安石,后转杭州、密州、徐州。
44岁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转汝州、登州。
50岁神宗死,回京。
51岁时王安石司马光离世。
55岁再任杭州知州。
56岁进京,又任颍州知州。
57岁任扬州知州。
58岁任定州知州。做此词。
我诲人不倦地列出苏轼年表,是有原因的。我给学生讲课,经常说,苏轼是我最钦佩的人。宋神宗撑持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
宋神宗死,太后和司马光当权,召回苏轼,按理说苏轼应该陆续反对王安石才对。没想到,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又离京。
做此词时,恰是苏轼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此时,他已经远离了权力的中心,而且是履历了乌台诗案的九死一生,黄州的勘破奔放,回京的极度失看,和再离京的情非得已……
能够说,此时的苏轼,已经把名利二字看得很淡很淡,“腰跨金鱼旌旆拥”那些他人拼尽一生想要得到的工具,在苏轼眼里,不外是点缀如梦浮生的,无关紧要的工具罢了。
苏轼整首词沉郁凝重,“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写景笔力令媛,全无大江东往的壮阔和“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轻快,展示出苏轼身上很少展示出来的繁重。
“临水纵横回晚鞚,回来转觉情怀动”,苏轼想借纵马排遣心里的苦闷,却因纵马而更勾起了心里的不服。比起黄州时的“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纵一苇之所如”,现在苏轼孤身纵马,却没有昔时“西北看,射天狼”的壮志,也没有昔时“饮酒乐甚”的潇洒。
寄情于马失败,苏轼又寄情于酒,颇有李白“我歌月踌躇,我舞影零乱”的意趣,却比诗仙更多了几分苦闷。面临如斯苦闷,苏轼再无法奔放,只能陷进了传统的鄙视鄙视富贵荣华的俗套。没有昔时了“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宕。
假设故事到那里就完了,苏轼也成不了苏轼。一般人在那种情状下,都是纵酒放歌,恬澹名利,回隐山林,混食等死。而苏轼,始末是苏轼,他有他的豪宕,更有他的对峙。
59岁因挖苦获功。
60岁被贬惠州。
63岁被贬儋州。
65岁返回。
66岁卒。
修竹链接
满庭芳
(北宋)苏轼
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
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
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
须放我、
些子疏狂。
百年里,
浑教是醒,
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
忧愁风雨,
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
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
苔茵展、
云幕高张。
江南好,
千钟琼浆,
一曲满庭芳。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看,射天狼。
鹤冲天
(北宋)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看。明代暂遗贤,若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觅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生平畅。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满庭芳 (北宋)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欢送转发雨打修竹做品,那是对做者更大的赞誉与撑持。
存眷后,进进公家号页面,点击查看汗青动静,能够看到雨打修竹其他做品,更可和雨打修竹实时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