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刀与笔(做者原创受权)
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堪称典范,出格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之际,两边更是在渭滨使出了满身解数,仅小说之一百零二回,就先后论述了两军初战、司马懿设下诈降计、诸葛亮利用木牛流马等情节。小说所描画的上述情节能否有其汗青根据?汗青上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那一时段的对决事实若何?本篇笔者迁就此停止梳理。
小说中,诸葛亮在六出祁山之始摘取了“虚攻北原,暗取渭滨”[1]的战略,但不幸被司马懿识破,蜀将吴班在引兵往烧司马懿搭建的浮桥时中箭落水身亡,蜀军其他几路人马亦遭魏军暗藏,折损约万余人,六出祁山蜀军首战失利。小说所描画的那段情节,与汗青记载有所出进。需要阐明阐明的是,汗青上诸葛亮只要五次北伐,小说中六出祁山的故事现实上对应的大部门是汗青上第五次北伐的事务。汗青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首战固然亦遭遇了失利,但原因和小说中所描述的其实不不异。小说所述是诸葛亮“虚攻北原,暗取渭滨”的战略被司马懿识破,而汗青上则是因为诸葛亮进攻北原及阳遂倒霉。汗青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伊始就屯兵五丈原(并不是小说中所描述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后才屯兵五丈原),而北原位于五丈原北,诸葛亮若能占据北原,不只可以割断陇右通道,还能与五丈原构成犄角之势,从西、北两个标的目的合击司马懿的大营。[2]史载,曹魏大都将领关于诸葛亮驻兵五丈原其实不认为意,但曹魏扬武将军、雍州刺史,对蜀做战具有丰富体味的郭淮却预判诸葛亮肯定会攻取北原,并定见司马懿夺先夺占北原。司马懿摘纳了郭淮的定见,郭淮敏捷移兵北原,还未构筑好堑垒,多量蜀军已至,郭淮率军迎击才守住北原。进攻北原失利后,诸葛亮又欲以出奇制胜之计攻打阳遂,但再度被郭淮看破,蜀军攻打阳遂又因魏军已有防备未能胜利。[3]
在笔者看来,汗青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伊始进攻北原及阳遂倒霉固然从情节上看与小说中“虚攻北原,暗取渭滨”战略被识破形成的缺失相差较远,但却都反响了魏军在长久看待蜀军做战中积存的防备体味,只不外小说可能强调了蜀军的现实缺失,同时把识破蜀军和诸葛亮战法计谋的角色从郭淮酿成了司马懿。
小说中,六出祁山蜀魏粮尽首战后,司马懿又导演了一桩诈降计。司马懿差遣偏将军郑文(小说中又称其为秦朗之弟秦明)到蜀营投降,郑文谎称因司马懿徇私偏向同僚秦朗由此心生不服故而前去返降蜀军。诸葛亮将计就计,让郑文诱使司马懿前来劫营并黑暗安插人马伏击。司马懿不知诸葛亮已识破诈降计,差遣人马策应郑文,成果被蜀军击败,负责前去劫营的秦朗亦中伏身亡。小说的那段情节于史无载,郑文亦是小说所虚构。但秦朗其人于史有载,同时,秦朗亦参与了对蜀做战。史载,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司马懿挂帅与之对阵,曹叡担忧司马懿难以抵敌,差遣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前去助战并承受司马懿节度。[4]秦朗其人也颇有来头,其父为秦宜禄,原为吕布手下(秦宜禄后为张飞所杀),其母杜氏更是曾先为关羽所相中,后却为曹操据为己有。杜氏为曹操所纳后,秦朗做为曹操的继子被收养于府中,秦朗其人隆重低调,颇为曹操、曹叡所承认。[5]汗青上,秦朗固然参与了对蜀做战,但并未在对蜀做战中身亡。
郑文诈降那一情节,在小说此前的篇目中亦有据可循,例如曹操差遣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在笔者看来,如许的类似情节固然欠缺汗青根据,却也算得上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一次计谋对决。
小说中,木牛流马亦在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初次退场。木牛流马做为蜀军运输粮草的东西,颇为乖巧神异,小说所述其“皆不水食,能够日夜转运不停”。别的,木牛流马口中躲有机关,只要将舌头改变便不克不及动作。蜀军凭仗木牛流马不只便当了本身的粮草运输,还操纵木牛流马做为诱饵伏击魏军并攫取魏军多量粮草。汗青上,木牛流马确是蜀军运输粮草的东西,《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亦详尽记载了木牛流马的造造办法[6],但与小说所描述的大致有几处差别,一是木牛流马投进利用的时间,据《三国志后主传》[7]《三国志诸葛亮传》[8]等记载,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就已经起头利用木牛运输粮草,而到了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又起头利用流马运输粮草。而小说中木牛流马的初次表态均是在诸葛亮六出祁山(即公元234年)时。二是木牛流马口内能否含有机关于史无载。因为目前还未得到木牛流马出土的实物,学界根据文献记载认为木牛大致为一种人力独轮车,流马则为改进版的木牛(也有看点认为流马为一种狭长的快船),固然对木牛流马的款式功用有所争论,但能够必定的是,现实利用中的木牛流马并不是如小说中所述能够运转如飞同时动行自若。
小说中,木牛流马除了做为运输粮草的工做,同时也是蜀军伏击夺粮甚至于为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诱饵,其价值效用似比汗青上更为多元。不外,无论是小说仍是汗青,木牛流马的利用固然必然水平上进步了蜀军粮草运转的效率,但其实不能从底子上处理蜀军北伐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汗青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做了全盘的诡计,蜀军在渭水地域分兵屯田认为长久之计)。由是,小说中还特意塑造了诸葛亮巧用木牛流马因敌取资的情节。
汗青所记载的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详细事务现实较为简要但亦能反响蜀魏两边的拉锯与比赛,小说在此根底长进行了必然发扬,让两边之间出格是两边主帅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变得愈加生动和扣人心弦!
[1]《三国演义》之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却说孔明复出祁山,下五个大寨,按左、右、中、前、后;自斜谷曲至剑阁,连续又下十四个大寨,分屯军马,认为久计。每日令人巡哨。忽报郭淮、孙礼领陇西之兵,于北原下寨。孔明谓诸将曰:‘魏兵于北原扎营者,惧吾取此路,阻绝陇道也。吾今虚攻北原,却暗取渭滨。令人扎木排百余只,上载草把,选惯熟水手五千人驾之。我夤夜只攻北原,司马懿必引兵来救。彼若少败,我把后军先渡过岸往,然后把前军下于筏中。休要上岸,顺水取浮桥放火烧断,以攻其后。吾自引一军往取前营之门。若得渭水之南,则进兵不难矣。’”
[2]拜见墨子彦:《司马懿传》人民出书社2020年版,第296页。
[3]《三国志 郭淮传》:“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否则。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断陇道,摇摆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认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4]《晋书 宣帝纪》:“二年,亮又率寡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
[5]《三国志 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朗字符明,新兴人。献帝传曰: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宜禄回降,认为铚长。及刘备走小沛,张飞随之,过谓宜禄曰:‘人取汝妻,而为之长,乃蚩蚩若是邪!随我往乎?’宜禄从之数里,悔欲还,飞杀之。朗随母氏畜于公宫,太祖甚爱之,每坐席,谓来宾曰:‘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三国志 曹爽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当时秦宜禄兒阿苏亦随母在公家,并见宠如令郎。苏即朗也。苏性隆重……”
《三国志 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朗游遨诸侯间,历武、文之世而无尤也。及明帝即位,授以内官,为骁骑将军、给事中,每车驾出进,朗常侍从。时明帝喜发举,数有以略微而致大辟者,朗末不克不及有所谏行,又未尝进一善人,帝亦以是亲爱;每参谋之,多唤其小字阿稣,数加恩赐,为起大第于京城中。四方虽知朗无能为益,犹以四周至尊,多赂遗之,富均公侯。”
[6]《三国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集载做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进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成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摆布同。前轴孔分墨往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往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往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往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往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往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剋往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往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往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造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7]《三国志 后主传》:“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
[8]《三国志 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悉群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关于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