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岐珍(1836-1903),字西园,回族人,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原寿州)谢家集区赖山村一户农人家里。1921年出书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他“长身鹤立,威仪甚整。生平未尝欺人。初在籍练兵,御苗沛霖有功,授都司。从李鸿章征捻,官至福建提督。”
据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寿州县志》记载:咸丰二年(1853年)二月初十,承平军攻占南京并定都于此,江南各地纷繁成立团练自保。
那一年,身世武童、年方十七的杨岐珍,跟从父亲杨守恩协助打点寿州团练,巡防州境。第二年,清廷招募兵勇,杨守恩被征进伍,成为清军绿营的千总(正六品),留守江苏省六合县。1858年8月,承平军攻破浦口清兵江北大营后,陈成全率兵霸占六合县城,杨守恩战死。
杨岐珍“闻父阵亡六合,蒲伏奔六(合)觅榇,回籍后以祖先为国牺牲,当兵从戎,奋复君父仇,历战数省”(《寿州县志》)。先是投效清军张国梁部,1862年加进淮军,从属于吴长庆部。
在与承平军、捻军做战中,杨岐珍屡立战功,数年间由都司晋升为游击,加参将衔至副将(从二品官),留两江尽先补用。
1867年,他因擒获捻首赖文祥,升为记名提督(清造,仕宦在任时有功,报吏部或军机处记名,遇有出缺则表奏其姓名以备简放;记名提督即记名预备提拔为提督者),受封“裴凌阿巴图鲁”(勇士之意)。1868年,他又衔命赴曲隶攻打捻军张宗禹部,再立新功。
过往的史乘,对“镇压农人起义”者,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均持贬义。
或许是那种汗青成见,使得文史界对杨岐珍史料的搜集、鼓吹做得很不敷。
镇海战争重伤法军舰队司令孤拔
1884年,法国戎行大举进犯我国,清廷号令沿海各省戒备提防。
杨岐珍统率淮军5营驻防浙江宁波镇海口北岸,他亲驻招宝山威远城。
招宝山原有威远炮台一座,他上任后,再建定远、安远两座炮台,与南岸金鸡山、小港口的靖远、镇远以及新增建的天然、天然等炮台,夹江守护镇海,新添射程较远的21生克虏伯后膛炮、80磅弹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十几门。
他又命令在港口处安插梅花桩3000多收,其间布下渔网,用2丈大木船36艘,拆满石块,沉于桩缝之间,其外安插电控水雷。另在滨海要隘处及所筑长堤外埋雷。再调5艘战舰、兵轮列于水雷排桩后面,用3500磅大铁锚固定,舰首瞄准海口标的目的。拆往七里屿、虎蹲山等处灯塔、标杆,以迷敌舰。
并自宁波至镇海,增设电线40里,以敏捷传达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