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斜塔的来历?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是谁建造的,威尼斯的别称是什么?
比萨斜塔的来历?
意大利比萨斜塔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是比萨城的标志。加上之后塔建成,塔顶中心偏离了垂直中心线2.1米,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塔身还在不断倾斜。因此被后人称作“比萨”斜塔。 【建造时间】 1173年8月。 【完工时间】 1372年。 【塔身倾斜原因】 建筑师对地质结构不太了解,而用大理石砌筑的塔身又重又高, 加上基础仅3米深,故造成了塔的不均衡下沉,后被停工。直到170多年后,才又继续施工。为防止倾斜,尽量设法将塔的重心转移。但由于塔身底部三层倾斜已成事实。 【历史传说】 相传伽利略曾在此塔做过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斜塔因此闻名世界。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是谁建造的,威尼斯的别称是什么?
不能单指是谁建造的,是很多很多意大利人和一些别的国家的人建造的.比萨斜塔是义大利中部比萨斜塔内一组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属於比萨大教堂的一座钟楼。它是义大利著名的古代文化遗产,是世界建筑历史的奇迹。 西元1174年动工,1350年完工,是8层圆柱形建筑。塔高54.5米,塔身墙壁底厚约 4米,顶部厚2米多,从下而上,周边8重拱形券门,由底层15根圆柱,中间6层各31根圆柱,顶层12根圆柱,建成213个拱形券门而成。全部采用大理石,重达1.42万吨。造型古朴而秀巧,是罗马式建筑范本。顶层为钟楼,塔内有螺旋状楼梯294级,盤旋而上塔顶,可以眺望比萨城全景。 塔由於造基不慎,到第3层出现倾斜,被迫停建达一个世纪,後来继续施工。建成时,塔顶中心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600多年以来,塔身继续而缓慢地倾斜,所以称为“斜塔”。 从1918年开始测量以来,发现每年平均向南倾斜约1毫米。由於其倾斜度有增无减,从外表看,已经岌岌可危。而1972年10月发生的一次地震,更是对这座古建筑的一次大冲击,幸好还巍然屹立,未为所动,这种“斜而不倾”的现象,是比萨斜塔闻名遐迩的原因。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实际上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the Campanile)。比萨大教堂广场位于意大利托斯卡尼地区(theTuscanyregion)的比萨市,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之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一片广阔如茵的草地上,比萨教堂广场拥有举世尽知的一组纪念性建筑物。这四个中世纪建筑的杰作———大教堂、洗礼堂、钟楼(theCampanile即斜塔)与公墓(theCamposanto)———对11至14世纪意大利纪念性建筑的艺术,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意大利中部、利古里亚海边(theLigurianSea)的比萨城,在历史上不管是作为城邦还是海港,都具备伟大傲人的声誉。在中世纪的全盛期,比萨城的地位,堪与热那亚、威尼斯相颉颃。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那里就是蜚声世界的比萨斜塔之家,是西方历史上最具盛名的科学家之一伽利略的出生地。斜塔的建造始于1173年,直至1350年塔顶的钟室方得完成。这塔为圆柱形、罗马风格,通体覆盖以白色大理石,共八层有圆形拱顶的拱廊,以及294级回旋式楼梯。1174年,由于地基过浅、加以地面不均衡的塌陷,使塔向一侧倾斜,其建筑随之停顿,到1275年工程才得以继续。从那时起到现在,塔身的倾斜一直是建筑上悬而未决的难题。生于1564年的伽利略,在比萨大学求学时,就以穷根溯源的发问、火热炽烈的性情而独出一格了。相传他曾登上斜塔,为证明自由落体定律而进行公开的实验。他也曾基于独立的研究,认同哥白尼的日心说。此外他对望远镜的极大改进,发现月球环形山以及木星的卫星等,全为传之青史的不朽成就。他说:“所有的真理,一经发现,无不是明晰易懂的———问题在于发现它。”广场上的建筑,是罗马风格与哥特式的结合。如洗礼堂就富于哥特式的装饰,公墓的走廊墙上,也有以14、15世纪的壁画所装点的哥特式花窗。在这建筑艺术之大观的广场上,斜塔便是文化与历史的界标,是繁荣与力量的象征,是辉煌的比萨精神的体现与化身。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的哪个城市?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是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
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
著名比萨斜塔?
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
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比萨斜塔倾斜的是由于它地基下面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萨斜塔下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土层,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软的粘土相间形成,而在深约一米的地方则是地下水层。这个结论是在对地基土层成份进行观测后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