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宇宙丨“万亡之王”:人类曾经的头号杀手,从未远离我们(上)

4周前 (11-13 18:36)阅读2回复0
海上森林一只猫
海上森林一只猫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9456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8913
  • 回复0
楼主

「微生物宇宙」系列

第六集

起头阅读注释之前,请您先认真辨认下列人物图片,并试着找出他们之间的配合点。

图源:百度图片

假设根据单一病种回类的体例,将世界上所有结核病(tuberculosis)患者的材料造成一本病历,那么此中名人之繁多,故事之丰富,恐怕人类汗青上任何其它的流行症都要甜拜下风。结核病不只传染性强,杀伤力也不遑多让,在相当长一段期间内堪称人类的头号杀手,以致于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之前,结核病是成年人的首要死因[1]。

约翰·班扬(John Bunyan,英国闻名做家)在1680年出书的《恶人传》中曾经写道:“The Captain of all these men of death, that came against him to take him away, was the Consumption, for it was that brought him down to the grave.”

后3/4句翻译过来大意就是:进攻他(一个很难死往的恶人)并把他除掉的,是「消耗」(Consumption),因为恰是它把他赶进了坟墓。而前1/4句则点出了「消耗」自己的特殊地位:The Captain of all these men of death。(曲白译法:所有死法之首。文艺译法:「万亡之王」。)那也是后来诸多英文文献利用「万亡之王」来指代结核病的起头。

那么「消耗」(Consumption)和结核病又有什么关系呢?「Consumption」一词源于希腊语「phthinein」,有“消耗、浪费”之意。人类很早就重视到告终核病患者的特殊症状:病程较长、日益消瘦、体重减轻、肤色苍白、虚弱乏力等等,前人认为是某种工具在日复一日地渐渐吸收患者的肉体及灵魂,现代医学也将结核病定义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消瘦的结核病少年患者

图源:搜狐网

与诸如鼠疫之类的烈性流行症大相径庭的是,结核病很少敏捷致死,凡是情状下患者可带病保存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持久慢性消耗,患者往往肤色苍白,所以人们付与告终核病另一个名字:「白色瘟疫」(White Plague)或「白死病」(White Death),以将其与其时时髦的另一种流行症「黑死病」(Black Death)区分隔来[2]。

现在人们常说:“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但在人类汗青上某个期间,人们却不是那么认为的,至少不承认后半句。自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之后,始于英格兰及德意志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其时的医学程度尚不确定结核病的发病机理,那就为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普罗群众的想象力发扬留下了浩荡的空间。

结核病患者一是身段瘦削,迎合了其时的审美风向;二是虚弱无力,言语动做都显得“文质彬彬”;三是面青唇白,面颊上淡淡的红晕额外有目共睹,“林黛玉”式的患者以至别有一番特殊风韵。因为结核病的特殊症状招致的“病态美”,在其时竟成为浪漫主义者所逃求的目标,社会时髦的风气。

电视持续剧《红楼梦》(87版)中的林黛玉

图源:百度图片

干线剧情1

「浪漫至死」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思潮倡导人类抒发强烈的个性与感情,强调曲觉、想象力和小我觉得等主看因素,拥护者们竞相逃求强烈的豪情与动听的美感,某些激进分子以至认为灭亡出格是好像落日一般凄美的灭亡,最为扣人心弦。那一极端的审美情趣与被结核病熬煎的躯体一拍即合:

瘦削、羸弱、白皙、忧郁、委婉、文雅、多愁善感……以至于低烧引发脸上的红晕,雪赤手帕上残留的咯血,都被视为美的化身;“每次豪情冲动之后咳血,且在30岁之前死往”更是一种被视为“时髦”的灭亡体例。

对病态美的描画,最闻名的例子莫过于小仲马的《茶花女》,女仆人公玛格丽特即是一位结核病患者,小仲马在着重描绘玛格丽特标致心灵的同时,也着重描画了她的结核病患者所具有的特征表面。《茶花女》一经出书便颤动于世,无论是小说、话剧、片子等至今仍经久不衰,堪称人类贵重的艺术遗产。

浪漫主义思潮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艺术做品,也孕育了如繁星一般闪烁的艺术家们。巧合的是,其时的结核病患者名单中不乏肖邦、拜伦、雪莱、济慈、卡夫卡、契诃夫、席勒、勃朗宁等家喻户晓、才调横溢的文艺巨星。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双子星之一,诗人雪莱曾赞扬济慈“那种天主的疾病才配得上你如许妙笔生花的才子”,连带着随手把本身也夸了一番。而另一位双子星拜伦,以至成天期盼本身死于结核,好让旁看的贵妇对他青眼有加。那种推波助澜的言行一经鼓吹开来,难免让旁人误认为结核病是「天才之疾」,凭空又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结核病是一种陪伴着整小我类的汗青的古老疾病,以至还能够进一步逃溯到史前期间。目前认为非洲东部可能是人类结核病的发源之地,早在五千年前的古埃及就存在关于结核病的相关记载,科学家们还在木乃伊身上发现告终核病招致的典型的骨骼反常,并在残留的身体组织中找到了病原体的DNA[3]。

箭头处所示木乃伊体内因为结核病形成的毁坏

图源:参考文献3

千百年来,关于结核病的病因不断众口一词,在其时的时代布景和科学程度下,结核病人要么等死,要么期待所谓「神迹」来挽救本身。有那么一种结核病患者,次要症状不在肺部,而是表示为颈部淋凑趣肿大,俗称瘰疬(luǒ lì)。

《圣经》中记载了神祇通过对常人的触摸来治愈他们身上的疾病,在宣扬“君权神授”的中世纪欧洲,受宗教思惟影响,人们普及认为君主也能代行神力,于是不晓得从什么时候起头就呈现了传言:国王通过用手触摸患病臣民的脖子就能让他们恢复安康。一传十,十传百,本着“不试会逝世,不试白不试”的设法,多量患者涌进国都,期看能让国王的金手指摸一下。

在那事上英法两国做得最起劲,两国国王没有丝毫架子,不单能摸就摸,应摸尽摸,摸完了还赠予患者一枚象征性的纪念币以示皇恩浩大,今天的儿童游乐场老板听了都大唤内行。恰巧的是,颈部淋凑趣核凡是不会招致灭亡,小部门患者以至会自觉性好转,所以不明就里的痊愈者天然感恩感德,而国王也对本身时灵时不灵的金手指莫明其妙。不外摸都摸了,一不做二不休,正好借此时机鼎力大举鼓吹一番,以此来证明本身统治的神圣性及合法性。于是越传越玄乎,以致于后来那种“治疗”手段以至还有了一个专有名词「君王之触」(The Royal Touch),因为能被君王“治愈”,所以对应的那种疾病也有「君王恶疾」(The King's Evil)之称[4]。

Royal Touch仪式现场

图源:百度图片

1882年3月24日,一位名为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的德国医生,在柏林心理学会的一场学术会议上正式公布了一个颤动全世界的发现:结核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体是一种从未被人类晓得的细菌。那一细菌就是大名鼎鼎的「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1905年,科赫获得诺贝尔医学奖。1982年,在科赫的伟大发现整整一百年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World Tuberculosis Day)”。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 -1910)

图源:百度图片

干线剧情2

「科赫法例」

科赫在1882年3月24日将结核病的实凶公之于寡,那一点已然足够伟大;然而在科学界看来,出格是后世的科学家们看来,那场学术陈述中还有一个同样伟大的奉献唤之欲出。几年之后,科赫将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并确定它就是结核病实凶的整个过程做了系统性总结,后人将其加以提炼,尊为「科赫法例」(Koch's postulates):

I.在患有同样疾病的宿主体内均能发现同样的微生物,且在安康个别不存在;

II.该微生物可被别离出来并能得到其纯培育提拔物;

III.将该微生物的纯培育提拔物接种于安康宿主,可引发典型的不异疾病;

IV.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可再度将那种微生物别离培育提拔出来。

既然被称为法例,口气那么大,事实牛在什么处所呢?举个栗子,我发现了一个别致的法例:凡是前一天晚上打了个喷嚏,第二天早上就会下雨。

所以,“喷嚏”招致了“下雨”???

显然你们不会认为我就是西游记里的龙王转世吧?

“喷嚏”和“下雨”都是客看存在的事实,看得见摸得着。但是,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懦弱的,不成靠的,经不起琢磨的。

事实很重要,但事实远远不是「本相」的全数。

事实是“巧合”(Coincident)?是“相关”(Correlation)?仍是“因果”(Causality)?那层层递进的三个“C”长年累月地困扰着人类对天然界的摸索及熟悉。而科赫法例,恰是科学史上第一次从缜密的逻辑角度动身停止因果关系的论证,其意义绝不只限于结核病自己,更在于其整个研究的办法及构想为后继的科学研究树立了一个范例:若何逻辑严谨地完成关于「现象」与「素质」的因果关系证明?

曲到今天,固然有些微生物其实不能完全称心科赫法例四要素,但科赫法例所代表的研究构想已普遍利用于流行症以外的其它学科,对天然科学的开展产生着浩荡而深远的影响。

科赫法例概述图

图源:百度百科

结核分枝杆菌与其它细菌不太一样的是,它的生长速度其实太慢了。有多慢呢?通俗的大肠杆菌每20-30分钟就能够翻一番,而结核分枝杆菌要过18个小时才气繁育一代,考虑到细菌生长遵照指数递增的法例,18个小时之后,假设不考虑细菌灭亡,那么两者数量就是68719476736(2的36次方)与2的区别。

如许的生长速度,关于获取结核分枝杆菌的纯培育提拔物并加以判定是倒霉的,极大地影响了对患者的筛查及诊疗,人类迫切需要一种可以快速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办法。科赫想到了那点,所以在向全世界宣告严重发现的同时,他也在陈述中提到了上述隐忧;但科赫没有想到的是,征服那一严重难题的人,竟就在当露台下强烈热闹拍手的诸多听寡之中。

(未完,接后篇)

参考文献:

[1] Meyer JA. Tuberculosis, the Adirondacks, and coming of age for thoracic surgery. Ann Thorac Surg. 1991;52(4):881-885.

[2] Weisse AB. Tuberculosis: why "the white plague"?. Perspect Biol Med. 1995;39(1):132-138.

[3] Nerlich AG, Haas CJ, Zink A, Szeimies U, Hagedorn HG. Molecular evidence for tuberculosis in an ancient Egyptian mummy. Lancet. 1997;350(9088):1404.

[4] Murray JF, Rieder HL, Finley-Croswhite A. The King's Evil and the Royal Touch: the medical history of scrofula. Int J Tuberc Lung Dis. 2016;20(6):713-716.

内容来源: 查验科 李萌

编纂:韦娜

校对:蓝歆旻

审核:蓝飞燕

温馨提醒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从属病院鼓吹矩阵

办事号:广西医科大一附院互联网病院——可预约挂号、智能导诊、在线诊疗、开药、查询查抄成果等。

办事号

订阅号

视频号

抖音号

微博号

头条号

点分享

点收躲

点点赞

点在看

0
回帖

微生物宇宙丨“万亡之王”:人类曾经的头号杀手,从未远离我们(上)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