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言:“凡实能创造汗青的人,就要认真研究他,替他做很详尽的传。并且不单要留意他的大事,即小事亦当重视。”
提出对汗青人物的存眷不只要停留在其大事之上,更要重视小事。钱穆在《中国汗青研究法》中也谈到:“故要研究汗青,起首要懂得人,出格需要懂得少数的汗青人物。如其不懂得人,不懂得汗青人物,亦即无法研究汗青。”
从梁启超和钱穆的看点可知,人物研究是整个汗青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人物研究要安身于对人物事迹的发掘。
项忠,字荩臣,号乔松,浙江省嘉善县人,明代中期名臣。
项忠于正统七年(1442)中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在朝任职期间,项忠先后担任陕西清吏司员外郎、山东清吏司署郎中事员外郎、广东按察司副使、山东按察司副使、陕西按察司按察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
项忠为官期间,曾针对其时的社会现状及政务现实,提出过许多行之有效的定见,涉及赈灾、军防、矿务等多个方面。
项忠其人“刚果沉毅,遇事敢为”。在任职陕西期间,正值关中地域发作饥荒。为了尽快掌握灾情,制止苍生流散,项忠不待向朝廷奏报,就主动开仓放粮。尔后,项忠又提出“纳米赎功”、“蠲免税租”等办法,为灾情防控提出实在有效的办法。
开仓放粮,赈济哀鸿
旱灾,是陕西地域最次要的天然灾害。明朝陕西地域天然灾害频发,而犹以关中最为严峻。天顺四年(1460),项忠担任陕西按察司副使。
天顺四年(1460)八月,陕西地域发作旱灾,项忠及时向朝廷奏报,“时夏大旱,禾尽槁,公备列以闻”。
天顺五年(1461),灾情愈发严峻,引起粮价不竭上涨,项忠不待向朝廷禀报,便开粮仓赈济。得益于项忠的及时应对,哀鸿很快得到了周济。
蠲免税租,以功代赈
天顺六年(1462)四月,西安各郡邑和卫所因为天顺五年(1461)的旱灾,秋粮收获较少。项忠向朝廷定见,恳求免去西安各郡邑租税,并得到朝廷允准。
天顺七年(1463),延安地域灾情蔓延,以致粮食歉收,哀鸿无法一般缴纳税租。针对那种情状,项忠提出“以功代赈”的处理办法,恳求由功犯根据其所立功行的轻重,确定纳米的数量,储蓄粮食用于赈济哀鸿。
项忠此定见,便是根据延安地域受灾情状而提出的“纳米赎功”。关于天顺七年(1463)延安灾情的情状,《明史·项忠传》中也有相关记载:
“时陕西连岁灾伤,忠发未振,且请轻功纳米,民赖以济。”
此外,《明英宗实录》中也有关于此项政策的记载:“陕西按察使项忠,奏连岁灾伤,民多缺食,请各司论断功囚,俱令纳米赎功,以备赈济从之。笞一十纳米五斗,余四等递加五斗;杖六十纳米三石,余四等亦递加五斗;徒一年纳米十石,余四等递加五石;流三等俱纳米三十五石;杂犯死功视流加五石。”
此项政策推行后,
不只胜利处理了灾区粮食匮乏的问题,同时也使获功者有时机闻过则喜
,庇护了本地社会不变。
之后,户部又对此项政策停止了填补,提出不管文武百官或苍生,只要能为陕西灾区捐赠粮食到四百石者,均赐冠带以荣末身。但是,项忠根据陕西灾区的详细情状,向朝廷定见降低恩赐冠带的原则,使灾区更随便得到捐赠。
成化元年(1465)三月,因天顺年间的旱灾,延安等郡挈欠税粮数量浩瀚,项忠恳求朝廷再次免去税租。
“延安诸郡以昨岁旱灾,逋税粮八万七千一百石有奇,公复请尽免,帝从之”。
同年四月,陕西西安、延安、临洮、巩昌、凤翔五郡再次发作饥荒,项忠召集哀鸿配合应对。据《项襄毅公年谱》记载:“时陕大饥,故公所在具兴大役,使民得糊其口,以免流浪思乱。”
六月,西安地域发作冰雹灾害,项忠及时上奏朝廷,“时西安郡属三十一州邑,自春殂夏,风雪雨雹,不时伤稼,公具状以闻”。
平抑物价,备荒备灾
成化二年(1466)正月,因为近来遍地水旱灾害频发,钱粮减免较多,所以朝廷命项忠备荒,并令其严厉监视纳米事例。
成化六年(1470)七月,顺天、永平、河间三府发作旱涝,饥公众多。锦衣卫批示墨骥奏报朝廷京畿地域发作旱涝,饥民将子女减价卖出,各屯营的兵将也到处群聚,社会动乱不安。于是,朝廷命项忠前去上述地域停止巡视。
随后,项忠又“奏顺天、永平、河间、实定、保定五府被水灾伤,民多失所,请停逃马,以苏民困。严饬兵备,以防不虞,从之”。
期看免往灾区税赋,同时加强防备以包管灾区平安。十月,项忠上奏朝廷《请平粜疏》,对京畿地域灾情的详细情状,以及目前的赈灾办法做出了阐发。
项忠提呈现在发粮赈灾固然可解燃眉之急,但到了薄冬临春,青黄不接之时,场面肯定难以掌握。于是提议“广施粜卖之术,如宋绍兴五年斗米千钱……”
此外,义勇、天津等卫,梁城等所因为水灾,屯粮遭到了影响。项忠上奏朝廷恳求免去税租,减轻了苍生的压力,也提早掌握灾情,按捺饥荒的呈现。随后,朝廷并发太仓粮食一百万石于京师,施行平粜之策。
平粜之策,即在灾荒之年,政府以通俗的价格售卖粮食,以此不变物价,掌握灾情。
项忠模仿宋造推行平粜之策,不只胜利处理粮食饥荒,也制止了粮食的浪费。
多谋善断,抚安流民
景泰三年(1452)二月,项忠按例巡视广东高州。高州地域常有动乱,情报奏称有三百多名人贼洗劫村子,批示林盛恳求出兵清剿。
项忠告诫各将士:“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随后,林盛对俘虏停止了审讯,公然都是被胁迫的良民,于是项忠将其尽数释放。
成化六年(1470),湖北荆州、襄阳等地流民聚集。据《抚流民疏》记载:“流贼啸聚山谷,百五十余万,自宣德至今四十余年。屡命尚书白圭、都御史王恕、杨璩,经畧抚慰,尝移文散遣,奈有司虚文勘报,实无一人还乡。”
随后,那些流民权力愈发疯狂,先后呈现以刘千斤、王彪、李胡子、小王洪等报酬首的权力,啸聚一方,为乱行劫。
成化六年(1470)十一月,项忠衔命前去荆襄地域总督军务,并于次年十一月平定了此次事务。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十一月,荆、襄、南阳流贼平,进总督军务项忠右都御史,敕留抚治。”
在前去荆襄之后,项忠起首摘取了“进山招谕”的办法,招抚自愿回降的流民。随后,在事务平息后,项忠又撰写《抚流民疏》,向朝廷提出处置荆襄地域流民的十条详细办法。
根据差别区域流民的聚集情状,对那些曾依附叛者为乱的流民,做出了妥帖的处置和安放。此外,项忠还对流民的回属问题提出了填补办法。
因为荆襄流民比年被逐,死者浩瀚,且别的招抚的一百五十万流民也无家可回,于是项忠命令:“回者,官即遣之,无依者,令附籍,如例免差五年。老婆夺于官军者,悉逃给完聚。”使被迫分离的家庭团聚,制止再次生变。
成化八年(1472)二月,项忠因为“滥杀”而被弹劾。兵科给事中梁璟上奏朝廷称,项忠及总兵官李震等人在荆襄地域招抚流民的过程中,没有针对那些流民的情状做出详细区分,而是一概停止了摈除。
成化八年(1472)四月,兵部尚书白圭上奏朝廷称,项忠所上报的荆襄功次文册与总兵官李震上报的名数有差别,恳求明宪宗停止核实。
白圭认为,因功次名册上报有误,而使本无战功的人得到封赏,
其实不公。但明宪宗并未命人核查军功文册,反而进项忠为左都御史。
随后,项忠上疏向宪宗论述了其时招抚流民的详细情状,以及招抚过程中碰着的困难。流民占山四十余里,且斗殴残杀,不能不停止摈除,并乞求致仕,但朝廷并未允准。
兴修水利,疏通渠道
在以农业为次要消费体例的经济开展形式下,水利的兴衰间接影响农业的开展。明代陕西地域天气干旱,
降水量较少,关中地域又水量多碱,无法饮用。
因而,饮用水欠缺问题,不断困扰着关中地域居民。明初,水利系统的恢复就引起了政府重视。洪武八年(1375),耿炳文曾管工对泾阳县洪渠堰停止过修复。
洪武二十九年(1396),朝廷又命令疏通龙首渠。但洪武年间的两次修复都未彻底处理渠道湮塞的问题,到明中期,龙首渠再次淤废。项忠到任陕西后,便起头动手恢复关中水利。
天顺八年(1464)十一月,项忠向朝廷上疏,恳求疏通旧渠,加开新渠。
郑国渠在泾阳县北七十里的仲山下,原有旧闸分泾水溉田,因为自秦起头修凿者浩瀚,所以渠名也随之有六次更改,别离为郑白渠、郑国渠、白公渠、六辅渠、丰利渠,王御史沟(新沟)。
郑国渠本来浇灌礼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栎阳、云阳、富平八邑,但自元之后,河底低深,河道高仰,水欠亨流,湮废已有几百年之久。
随后,项忠“奏开渠三十余里,甃其两岸防崩,又奏浚郑白渠,凿山引灌。”西安城内原有宋朝时修建的龙首渠,引水从东门进进西安。
但是旅程远,用水量又较大,因而,城工具北角的居民只能饮用皂河之水。
天顺八年(1464)十二月,项忠又上疏朝廷,恳求开一渠从西面引皂河水进城,同时疏通龙首渠与其在城内相汇。
最初,项忠又在随便淤积泥沙之处,于渠身两壁开凿砌口,并加设板闸。日常平凡无用就关掉板闸,退水还河,当遇河水暴涨,则开闸疏通,以防水患。
成化二年(1466)十月,郑国渠改名为广惠渠,废渠则定名为通济渠。此渠建成,本地居民大感恩德,立生祠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