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甲胄之乱?
甲胄之乱,又称“天启之乱”,是明朝末年因官府强制收缴农民的防御装备(包括甲胄、弩等),引发农民大规模反抗的事件。这一事件始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地点在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今江西省丰城市),由当地的农民首领李自成领导,最终扩大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民起义之一——明末农民战争。
在事件爆发前,由于明朝内部和对外战争的多种因素,国家财政、军力等方面都面临重大危机。朝廷开始尝试通过提高赋税、征收军役、削减军备等措施来改善局面。然而,此类政策多数均对广大农民阶级不利,引发不满情绪。
当地许多农民告诉当地的官员,他们需要这些装备,以保护自己不受海盗、盗贼袭击。但是,官员们仍然强行收缴他们的甲胄,甚至采取暴力手段压制他们的 *** 。农民们感到愤怒,他们集结起来,进行了 *** 和暴力行动,这导致了叛乱的爆发。
随着叛军在中原的扩散,甲胄之乱逐渐成为了明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也由此画上了句号。
甲胄就是古代士兵行军打仗时穿的防御性兵器,甲就是指铠甲、冑就是头盔,保护士兵不易被大刀长矛所伤,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甲胄之乱就是说军队发动兵变,推倒政权的事件。
明朝末期有什么革命?
明朝末年,也就是天启七年(1627年)—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陕北、中原地区、湖广、西南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历史称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战争,其结果是农民军(大顺军、大西军)失败、明朝灭亡、清军(各地主阶级)获胜。
明末农民起义又称明末农民战争、明末民变、晚明民变、李自成之乱、张献忠之乱、等,爆发于明末天启和崇祯年间乃至清初的一场农民战争。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14年。 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最终推翻明朝。后期出于民族大义,农民军采取联明抗清的决策。但是由于受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战略失误,再加上清军入关后疯狂的镇压,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 明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明朝腐朽势力和清军的嚣张气焰。 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发和总结。
明末农民起义
1627年由李自成等领导的战争
明末农民起义是指爆发于明末天启七年(1627年)的陕北起义,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完全结束,是由李自成等领导的一场农民战争,其结果是农民起义军失败,明朝灭亡,清军获胜。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天启甲子年是公元哪一年?
天启四年是甲子年,当时是公元1624年。
大事件:
1624年杭州兵变
天启四年(1624)正月,杭州有诸生家张灯,不慎火起,延烧房屋,九营兵卒乘乱而起,抆钱塘门外更楼十座。当时有杨把总,约束营兵勿予乱,被各兵捆绑还营,悬之高竿,欲以弓箭射之,两游击好言抚慰乃定。杨把总被革职。
1624年诏增盐课
天启四年(1624)五月初九日,诏增加盐税。除陕西河东池盐以及云南旧额不增外,其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广东、四川共增课五十四万七千九百九十三两。
8月28日,郑成功(Zheng Cheng gong)出生,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明代爱国将领、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民族英雄。1624年7月14日生于日本平户。
是公元1624年。
京师滦州地震
天启四年(1624)二月三十日,京师滦州(今河北滦县)地震。先是,十三日,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屡震,震坏城郭、庐舍无算。至是,滦州大震,坏庐舍无数,地裂涌水异物。乐亭旧铺庄,地裂涌黑水,高尺余。迁安声如巨雷,塌坏城垣民舍无数。
贵州战争历史?
明朝时平定播州的平播之役、明天启年间的安酋之乱、清同治年间发生凯里的乌鸦坡之战、清康熙时发生在织金的果勇底之战、清同治年间发生在镇远的黄飘之战、清康熙年间发生在普安县的江西坡之战、红军长征时期娄山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