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系列47:师子之罪与福

2个月前 (11-13 20:48)阅读1回复0
披着凉皮的糖
披着凉皮的糖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10986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1973
  • 回复0
楼主

【师子菩萨曰:功福为二。若达功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进不贰秘诀。】

师不是狮子,是人天之师。功就是通俗讲造业,福是修福报。 人有福报是善行来的,遭遇懊恼是前生业力和此生的行为来的。功与福相对,同善与不善有密切联系关系,人活着都是享福,出格是年纪大了,更会受生老病死之苦。完全无病无痛,心境永久是快乐的,那是更大的幸福。能如许就是福报中人,福报纷歧定是钱多或是地位高,财帛愈多、权利愈大,他的懊恼可能比一般人更多。

所以什么是功,什么是福,很难下定义。 中国儒道两家的看念看来,什么是幸福?知足常乐就是。人能安于现实就是幸福,但是人类的心理,不管古今中外、男女老幼,通盘是不安于现实的,那是人的通病,所以通盘没有幸福。 实正的幸福在哪里?就在禅宗讲的,“当下便是”,就在如今那一剎那。你如今有张椅子坐,手中有本《维摩诘经》,不管它是二是不贰,就把心一放,那管你是讲佛经也好,歌星唱歌也好,安于现实立即就温馨了,那一下就是福,就在一念之间,那就是不贰。

适才搭一位同窗的车过来,他开上一条刚刚新修好的公路,然后告诉我那一条喊马杀鸡路,我被搞得摸不着思维。他阐明因为路修得不服整,车子开过往,一路在颠,就像公路在给我们推拿,我听了哑然失笑。假设换一个心态,那纷歧边开车一边骂施工的单元才怪,那就是个安于现实的例子。由那个功与福讲到马杀鸡,你看它明明是享福,给人又捏又搥的,还要吩咐师傅重一点。嘿,再重一点就痛死人了,略微的痛和刺激,我们把它当享受,在享福傍边求福。 可见功与福只是我们看念的区别,因一念感触感染差别而生,它们的天性是一个工具。

再举一个例子,东南亚盛产的榴莲,号称是生果之王,但是良多人连闻阿谁味道都受不了,不消说食了。我生平第一次食是二十多年前在国外,招待我的伴侣极其慎重地端出来时,阿谁气息实不敢捧场。但是同桌一班德高垂青的伴侣都说那是珍品,劝我尝尝。既然如斯,我就把心中负面看念拿开,当成是好食的食。头三口实欠好食,不外我拆做好食的样子,到了第四口,我食出滋味来了。从此就敢食榴莲了,每次碰上了也食个一两口。那实像是北方人食臭豆腐一样。 你能把感触感染看念拿掉,享福与享福都是一回事。

有位同窗起头带人学默坐,他告诉我有一个问题,学默坐的人实到了空的境域,每个城市恐惧的。我说,你们是穷小子发了财就忘了穷。一切寡生都怕空的,都挠着个有 。《金刚经》说,假设能在空的境域来暂时不怕的话,那人的善根是过往生亲近了无量佛所种下的,空对他其实是一种享受。一小我零丁过生活,那种孤单和无聊,可以当成享受才气学佛。享受与不享受,功与福,只是在一念之间,不是两样,假设当成两样就是有别离心,是不克不及学佛的。

能领会那个事理,就不是通俗的伶俐,是金刚慧。金刚是描述颠扑不破的意思。 有如许的伶俐,天然不受一切相对理论所束缚,连解脱束缚的看念也没有了。如斯,是进不贰秘诀。

【福田菩萨曰:福行、功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便是空。空则无福行、无功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进不贰秘诀。】

落发人的袈裟,上面有一块块的,就喊做福田衣,象征落发人是为寡生种福田。如今福田菩萨为我们讲行,什么是行?就是行为、动做。 做人天天不是在做福行(善事),就是做功行(恶事),所以得善报或恶报。假设天天只睡觉,不做善也不做恶,那仍是有报的,得无记报。得无记报就变猪了,因为无记业就是功业,昏头昏脑当然有功,不外算是消极的恶。

不动行是上善之行,已经得了道,不空而空,天然沉寂。孟子说本身的涵养是“四十而不动心”,他从年轻做学问修道,到了四十岁才敢说不动心。孔子也说要到四十岁才“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但是不动心不算悟道,孔子孟子到四十岁并没有悟。你问, 孔子到了几岁才悟了?五十岁,他“五十而知天命”,破初关。用功十年,“六十而耳顺”,破重关。再下十年功夫修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才破三关,才成就了。孔子是很辛勤的,他是个孤儿,十二岁就要自立,养一个后娘,还养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妹,家中贫苦,不克不及不挑那个担子。固然那么艰辛,十五岁就志向已定,“志于学”。要到四十岁才不动心,可见不动行之难。

所以那三种行, 福行是善报来的,功行是恶报来的,不动行是修菩提果报来的。通俗看起来,那三行是差别的, 其实那三种行为都在一念之间,因为“三行实性便是空”。要从那里见空,实见到了空,善的、恶的都沾不上了。

像适才说, 孔子孟子在四十岁时还没悟道,要进一步晓得三行的自性皆空才是悟道,“于此三行而不起者”,那才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才是进不贰秘诀。进了不贰秘诀你福行也对,功行也对,不动行也对,那是菩萨境域,才能够为寡生种福田,那不是凡夫能够想象的。

落发的同窗要重视了,你要反省有什么资格穿福田衣,为一切寡生种福田啊? 假设披了那一件衣服而欠好好修行,果报是很严峻的,下世连人身都得不到。所以如有同窗披了袈裟来听课,我可就不敢坐在那上面了,那是因为它所代表的精神。同样的,有同窗穿了袈裟我就不克不及骂他了,那正应了“不看僧面看佛面”那句老话。

但是,“披上袈裟事更多”,那是实的,落发不但是为本身,更是为了度一切寡生,为寡生种福田。所以你的修行是为一切寡生而修,成就了更要往利他,当然事就更多了。那一句话也被用来责备落发人反而攀登更多。 菩萨是多情慈善的,从圆满的境域看,菩萨也能够说是痴情不得解脱的。反过来说,假设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他就没资格学大乘,修成了也是个小乘罗汉,是无私的。所以有诗曰:“只说落发堪悟道,谁知成佛更多情。”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书社)

赞扬

文章转载可开白。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相关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

0
回帖

《维摩诘经》系列47:师子之罪与福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