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姓氏的祖籍是哪里?
1 池姓氏的祖籍在中国。
2 据史料记载,池姓氏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于周朝时期的《封氏姓纂》中,后传至春秋时期的齐国。
池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
3 池姓氏在中国各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族谱和分支,其中较为有名的如池州池氏、江西池氏、浙江池氏等。
池姓氏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如唐代宰相池士贞、宋朝名将池师仲等。
池姓出自秦国司马公子池,其裔孙以祖父池字为姓,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开封市辖范围)公。望出西平、西河二郡,配行属火,池氏属徵音,堂号有安乐堂、西平堂等;
二是出自殷姓讳民,因扶助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于渑池(今河南三门峡市辖范围),遂以地为姓,其后转居西河,繁衍昌盛;
三是改为池姓,一如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有池姓氏族;二如明洪武十一年闽省尤溪陈代澄因避乱,随母改池姓;三如晋公以婿池质于郑,而池之为姓:周程休父之后,改程为池,因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
池姓氏的祖籍为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
因为《百家姓》中记载:“池姓,出自赵盾,三代中有池仁,生子池昉,以地为氏。
”根据《通志 · 姓氏略》所载,池姓出现于战国时期,那时赵盾之后池仁因“居处在池水之湄”而得以池氏。
且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是池氏历史上的聚居地,池氏孝文化所在地。
此外,池姓氏还分布于山东、河北、四川、湖北、河南等多个省份。
池姓氏的祖籍是山东省临清市。
因为历史资料记载,池姓氏的始祖池桂为明朝世祖朱元璋的功臣之一,封为镇国公,赐封临清建昌里,世居至今。
池氏族谱也记载了世系和家族历史,证明池姓氏的祖籍确实在临清市。
值得一提的是,临清市不仅是池姓氏的祖籍地,也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故乡,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韩国世祖后谁即位?
李晄(1450年—1469年),即朝鲜睿宗,朝鲜王朝第八任君主(1468年—1469年在位),字平甫,又字明照,是朝鲜世祖李瑈次子,母为贞熹王后尹氏。
死后庙号睿宗,明朝赐谥号襄悼,朝鲜加谥为襄悼钦文圣武懿仁昭孝大王,葬于昌陵。侄子李娎即位,是为成宗。
景泰元年(1450年)正月出生于世祖私邸。初封海阳大君,长兄李暲去世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册封王世子。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七日受禅于寿康宫。
成化五年(146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景福宫紫薇堂薨,在位一年,终年二十。明朝赐谥“襄悼”(因事有功曰襄;未中早夭曰悼),朝鲜谥号钦文圣武懿仁昭孝大王,葬高阳昌陵。
韩国历史可分为古代史、统一新罗时期、高丽时期、朝鲜时期、日本占领时期、大韩民国的成立等阶段。其中,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都有世祖称号。
高丽世祖名王隆,去世后长子惠王王武继位。
朝鲜世祖首阳大君名李瑈,去世 后,次子昭孝大王睿宗李晄继位。
池氏的祖先是哪里人?
池姓氏的祖籍是山东省临清市。
因为历史资料记载,池姓氏的始祖池桂为明朝世祖朱元璋的功臣之一,封为镇国公,赐封临清建昌里,世居至今。
池氏族谱也记载了世系和家族历史,证明池姓氏的祖籍确实在临清市。
值得一提的是,临清市不仅是池姓氏的祖籍地,也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故乡,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池氏源出嬴秦司马公子池
,原居咸阳京都,后裔子孙以祖父字为池姓,渊源始此。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东部陈留地方,现为开封市辖范围)公。秦末天下大乱,池氏自京迁西平,得建宗焉,此乃西平郡池氏之所肇基也。
十三世祖是什么意思?
十三世祖的意思是十三代祖父。
世祖:是相对“父亲”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推定概念。即:以父亲为一世祖,来推定父亲之上的先祖是几世祖。乙为甲的几世祖,要从甲的上一代(即甲的父亲)开始往上数,数到乙本人,能数出多少代,便是几世祖。
换句话说:自己的父亲是自己的一世祖、自己的祖父是自己的二世祖、自己的曾祖是自己的三世祖、再往上以此类推。
世祖(帝王庙号):
世祖是指中国皇帝的庙号之一。古朝鲜、古越南等亚洲国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也有国王采用了庙号“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他们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
朝代的奠基者一般被尊以“太祖”的庙号,比如西晋世祖司马炎(追封“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为太祖)、前秦世祖苻坚(第一个统一北方的胡人君主,十六国最杰出的君王)、北魏世祖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纷乱)、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灭亡宋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取代明朝)等,都是此类例子。
明世祖是谁?
世祖”就是“成祖”,也就是“永乐大帝”,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
明世祖是朱棣。
明世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