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系列45:妙臂之声闻心与菩萨心

1个月前 (11-13 21:05)阅读1回复0
kanwenda
kan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9564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128
  • 回复0
楼主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看心相空如变幻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进不贰秘诀。”

妙臂的名号是描述佛法有两只手臂,一是小乘声闻乘,一是大乘菩萨乘。大乘道能够出生避世也能够进世,小乘道绝对出生避世。假设小乘道进世了,就不再是小乘,已转进大乘了。

大乘在梵文的音译是摩诃衍,摩诃是大的意思,后世照巴利文翻音就成了马哈,摩诃衍就成了马哈亚,就是大车子的意思。中文翻译就不间接翻成车子,而用了“乘”字,也有车子的意思,但是更着重拆载的意义,有交通东西的功用。拆载量多的,就翻成大乘,心境狭小观点不大的,就翻成小乘。 两者的目标,都是为领会脱人生懊恼,而抵达超越世俗的眞实地,所以乘大车子往也能够,乘小车子往也能够。当然,乘小车子的随便小器,路旁有人想乘车,因为车小载不动,只好拒搭。可是乘大车的菩萨,只要路旁有人招手,他就泊车,以至你不招手,他也停到你面前,邀你上车。

大小乘就是佛法的两只手臂。没有小乘,显不出佛法的清高。但是光清高也没有用,那是放在山顶上赏识用的。大乘菩萨道不是标榜清高的,它能躲污纳垢,宽大一切,好的坏的,善的恶的,无所不包容。菩萨心以大慈大悲为主,那是菩提心的根底。菩提是梵文觉悟的译音,因为中文的觉悟不克不及全面表达菩提的意义,所以保留译音,不翻译。 学佛的人不克不及悟道,就是因为没有深切地发菩提心的缘故。大乘菩萨悟道成就之后,更是以大慈大悲为行门,来敬服一切寡生,那就是菩萨心。

声闻心是自了汉,就是老子说的“不见可欲,使民气稳定”,也是出离心,对世间一切厌离,摘取眼不见心不烦的立场。所以声闻偏向走空的道路,躲在沉寂中,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我们在家人,有时腻烦了,小乘之念不觉油然而生,实懒得管了,懒得管就是舍弃,想躲到山中闭关往,那种就是小乘的心理。一般人都非常赏识那种心态,中国有无数的诗词,都颂扬如许的境域,充满了小乘思惟。譬如“闭门不管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别人瓦上霜”,“摘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桃花源记》及《五柳先生传》等文章都是。

再如前几年,美国“嘻皮”圈中,很时髦崇敬冷山和拾得,据说他二人一个是文殊,一个是普贤的化身。冷山做的一首偈子: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若何说。

更是广受学禅的人所喜欢, 你打坐用功用抵达那个境域,就了不得了。但是那个境域是声闻心,小乘的境域。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澡雪精神”,清洁如白纸,一粒尘埃都没有。我们都很期看能抵达如许的境域,可是纵然到了,仍是声闻心,不敷以进菩萨道。

福建漳州保福本权禅师,见到许多人喜好冷山那个偈子,就对各人说, 那偈子所表达的是沉寂面,是法身一边的事,够不上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旁人听了不平气,就请他说说本身的境域。他就说:

吾心似灯笼,点火表里红。

有物堪比伦,来朝日出东。

那个偈子外表看是反冷山,是二秘诀, 现实上,灯笼和明月是不贰的,实悟进往了,能够把二首偈子合拢来。冷山讲的是法身的沉寂面,那位禅师讲的是法身升引的一面。道家有位成仙的人,他仙逝之前写了首诗给他的门生,最初一句是 “心头热血比丹红”,我昔时读了那句诗,十分钦佩,那是一个得道之人应该有的心。

妙臂菩萨在那里说,大乘的菩萨心,与小乘的声闻心是对立的,是二。 可是不管大乘小乘,起心动念之际反看内照,没有一个实在的工具。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往心不成得,如今心不成得,将来心不成得。”没有大乘小乘的别离,如许就进不贰秘诀。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或臣邪佞,行不顺轨”,那个描述是比方气脉,你想心君定,心想平静,可是办不到。 我常喊各人问一问本身,你为什么想下座?是身体坐不住?仍是心坐不住?各人就茫然了。其实是心不想坐的居多。身不想坐就是气脉不合错误,就是 “臣邪佞”。那个“臣”是气脉,身体“佞”是坐不住了,定不住了。“行不顺轨”是气脉不进轨道,气脉不顺了。

各人修道做时间,有时觉得背上或前面在动弹,认为是河车动弹。有些人很有意思,来说,教师啊!我是任督二脉打通了的!现实上一听人那么说,我就晓得他没有通。实正任督二脉打通了不是那个样子,哪有那里动那里动!那是不是气脉动呢?是!是不是通了?我喊它“凡气通”,只是通俗感触感染的境域罢了。假设气脉实通时,就没有气脉的觉得了,也没有身体的觉得了,那就是天人合一,那才实正喊气脉通,也就是“百脉冲和”的境域。

所以那里告诉你“弦看盈缩,乖变凶咎”。“弦看盈缩” 我们讲过的,上半月的月亮谓之上弦,下半月的月亮谓之下弦。月亮有盈亏,苏东坡的词,“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是一个六合间现象的境域。 修道到了“六根大定,百脉冲和”,我们能够再加一句话描述,那个时候身心的境域如“朗月中天”,永久像满月一样,心君肃然平静。假设共同佛家的话,如今年轻人都喜好禅宗,冷山禅师有一首诗能够说是在那个境域:

君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若何说。

古代有个禅师大彻大悟了,看人家都崇敬冷山那一首诗,他说,那有什么了不得,半吊子!他人听他如许说,当然不平气,那你也做首偈子看看,他就做了:

吾心似灯笼,点火表里红。

有物堪比伦,来朝日出东。

冷山说没有工具能够相比,那小我说我有个工具可比,明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出来。 他是比冷山讲的进了一步,但那并非说冷山不懂,或冷山只修到那一步。

“弦看盈缩”, 修道到了那个境域,“六根大定,百脉冲和”,那个根底打好了,还要重视的就是“看心”了。那个心要治理得住,治理不住,或者气脉走出了轨道,或者有时候身心共同欠好,有时候酿成暗的下半月,昏沉了,走进阴境域。不但昏沉,有时候到此就败道,就失败了,你又要重来第二次。所以修道屡成屡败的例子良多,“六根大定,百脉冲和”酿成瞎猫碰到死老鼠了,没有用,那就是“乖变凶咎”。

《我说参同契》

我们如今讲的“普贤行愿品”正能够做为它的详细表征, 行得普贤行便能做到“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境域,心中没有一个垢秽的念头,而且一切心行“无破、无穿漏”。譬如懊恼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遗憾。孔子的高足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人可也?”那是子夏论为人处事的便利谈法,仍是有渗漏之处。“大德不逾闲”,底子性的伦理道德不要越轨超越范畴,至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弊端就原谅一点不妨,一般人道中的原则也只能如斯。其实要做到“大德不逾闲”也颇不随便。 而“无垢、无破、无穿漏”的漏尽通境域,在生命涵养的条理而言,乃是臻于没有一点空隙,极缜密持重的地步,一点小小的戒行都天然而然合于本份,没有丝毫不如法的差错。以此原则而言,要修得了无漏果,才气算是实正守戒,也才算是实正落发。 我们若能随时安住佛造的道德净戒中,则可实在体味出冷山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若何说”那种心行如明月般无垢、无破、无穿漏,日夜恒常沉寂无瑕的现量境域。

《一个学佛者的根本自信心》

赞扬

领会中国文化从阅读南怀瑾先生著做起头!(特惠6.8折)南怀瑾先生全集(50本,东方出书社简体平拆版)

欢送存眷公家号: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相关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原创做者:南怀瑾”。转载请说明本公家号名称。

0
回帖

《维摩诘经》系列45:妙臂之声闻心与菩萨心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