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人物】王富仁: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

2个月前 (11-13 21:28)阅读1回复0
披着凉皮的糖
披着凉皮的糖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1095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1919
  • 回复0
楼主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 苏枫

以鲁迅的思惟,从头审阅五四一代的做家与文学。

王富仁(1941—2017),现代闻论理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家。山东高唐县人,198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授、四川大学兼职传授、汕头大学文学院末身传授,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本年是闻论理学者王富仁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

9月26日下战书2点,由东方出书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小康》杂志社配合举办的“为现代文学剪影——《中国现代做家印象记》新书座谈兼怀王富仁先生”活动在线长进行。王富仁先生的寡高足齐聚一堂,畅谈先生的人生与他的《中国现代做家印象记》。

怀王富仁先生

“1984年,大约是秋末冬初的一天,我骑自行车往泰安市的泰山宾馆,看到前方一人背着行李步行,行李外用麻绳捆着一件黑色旧棉袄,农人常穿的式样。我骑车离他越来越近,越看越清晰: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人,从头到脚。”学生魏建如斯回忆。

“面前的王教师,头发蓬松如猫头鹰,言谈举行极为平易,气量和神气也与乡农无异,完全不是我想象中为万寡注目的学界翘楚的样子。”——那是学生姬学友印象中的王先生。

沈庆利传授既是王先生的学生,又是王先生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时的教研室同事。他回忆说,王先生是脾气中人,喜好抽烟、饮酒,喜好畅谈、交友,但心里似乎永久是孤单的,没人实正理解。幸有《中国现代做家印象记》等著做出书,使他拥有更多的知音。

首都师范大学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孟庆澍传授回忆起师从王先生的日子,他说,王先生对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他论述了一件往事:他往病院看看病重的王先生,只见他坐在床头柜前,背对着门阅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导》,书中还密密麻麻画了良多记号,随后与学生们扳谈,眼睛亮堂,毫无对灭亡的焦虑和惧怕,实正做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

张莉传授回忆起王富仁先生给她博士论文《浮出汗青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做的发作(1898—1925)》所做的序言时说,那篇序言现实上是王先生对她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批示,对她的学术路向起了引领感化,足见王先生的远见高见。

她眼眶潮湿,说道:“王先生的学生,每一个都在先生的教导下成为了他本身,虽然他们内在有良多附近的处所,但每小我都有各自差别的开展标的目的,闪现出差别的学术途径。”

在《中国现代做家印象记》中,王先生为冯沅君、冰心、庐隐等女性做家写了专篇,在附录《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开展的汗青轨迹》中,又谈及丁玲、张爱玲等女性做家。张莉表达,王先生极具社会性别意识,对女性理崩溃贴,他曾有一次与学生相聚,谈起萧红,十分冲动,不由为她掩面哭抽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闻论理学者钱理群眼里,王富仁先生是他少有的良知。他们都是学术界无足轻重的学者,是鲁迅研究范畴的两面旗号。

做为学院派学者中的“不守端方者”和“异己者”,钱理群说:“我们本身对此虽感不快却其实不在意(富仁性格比我刚烈,抗压力更强);实正让我们感应纠结的,是当我们都当上传授、研究生导师,事实上被学院认可和承受以后,却感应了学院体系体例的束缚。”

面临外界的压力和束缚,两位教师彼此提醒,更彼此鼓励:“无论若何,在现代中国,必需对峙启蒙主义,即便只剩下富仁和我,我们都要坚守。那是时代、汗青付与我们的任务!”

一路走来,他们在思惟上“相互搀扶”。曲到2017年5月2日,搀扶者突然少了一位。那天,王富仁驾鹤西回,享年76岁。

为现代文学剪影

王富仁先生不断以鲁迅研究蜚声中外,代表做《中国反封建思惟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徘徊〉综论》,从思惟革命的视角切磋鲁迅小说之意义,由此创建了鲁迅研究的新范式,在鲁迅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现代做家印象记》是一部以做家为线索的“微型现代文学史”,是王富仁先生生前为一家报纸写的专栏文章初次结集零丁出书,内容为30多篇现代闻名做家的印象记。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前驱,到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林语堂、徐志摩、成仿吾、王统照、冯沅君等颇有建树的新文学做家,本书都有极为超卓的评述。做者着眼的并非巨细无遗的做家生平,而是出力描绘他们文学人生的重要特征,以及他们在时代的大潮里留下的特殊身姿与印痕。

王富仁是闻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那部小文集中的30余篇做家印象,是他历年沉潜于现代文学,深会于心而发为散记的。在那些文章中,各类新警的譬喻汪洋恣肆;对差别的做家,经常以鲁迅为参照系,停止一些意想不到的比照,正如李怡传授所说,王先生不断都没有分开鲁迅,他谈每个问题时都有着他认知鲁迅的影子。将那30余位做家按齿序摆列,能够发现,在他充满思惟力量的记述中,不只中国现代做家的形象记忆犹新,更从侧面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开展之脉络,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面孔亦唤之欲出。

复旦大学传授陈思和说:“王富仁兄的文章,思惟深入而繁重,体裁冗长而厚实;没想到在那本印象记里展现出不测的一面:短小篇章里的精辟观点,如匕首,如速写,如小夜曲……”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传授陈子善说:“先生的文字写于20多年前,而今读来仍使人倍感亲热。他以学术漫笔的形式表达对现代文学史的从头审阅,评论五四一代做家的汗青功过,或高屋建瓴,或体谅进微,展现了他的学术锐气和独到目光。”

王富仁先生的学生宫立传授说:“他为每位做家做了素描。他给每一位做家的称呼,并非为了哗寡取宠,而是站在现代文化史与文学史的角度,从文化看念、文学看念、生长布景、常识储蓄等诸多方面,对做家的形象与风气做了本源性的探究。”

孟庆澍传授认为,《中国现代做家印象记》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风气,它差别于充溢着无效常识和二手理论的手艺性的学术论文,而充满了小我的生命体验,四处可见心灵与心灵的碰碰,并在对自我的深思中讨论中国现代常识分子的问题,会心者读了之后必然会别有况味。

张莉传授认为,那本书表现了王先生期看和通俗读者成立毗连的学术逃求,它不是反复性的常识消费,而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现代做家做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将他们带离汗青深处,带到读者面前。那得益于他对整个现代文学史的理解。

活得更有意义

你经常能在王富仁先生的那些文章中看到鲁迅的影子,他热爱、崇拜鲁迅,又研究了鲁迅大半辈子,不时会用鲁迅的目光看外界,透过鲁迅将脉络厘清,以鲁迅的思惟从头审阅五四一代的做家与文学。

在《中国现代做家印象记》中,王富仁先生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一种文化也像一小我的肌体一样,需要肌肉,也需要骨骼。没有骨骼,肉越多,越撑不起它的全数架构,是一堆死的工具。中国现代许多做家都给中国现代文化添了肉,但撑起它的骨架的却几乎只要鲁迅一人。” 而整本《中国现代做家印象记》,也始末以鲁迅为原点。

关于重要的现代做家,王富仁先生逐个赐与了他们恰切而形象的评议:中国现代文化的剪彩人——胡适印象、俗人和雅人——刘半农印象、他一生都是一个青年——郭沫若印象、我们的好教师——叶圣陶印象、现代才子徐志摩——徐志摩印象、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墨自清印象、文学界的老黄牛——郑振铎印象……

他说:“胡适的文章是温暖委婉的,历来不急不躁,重于说理,层次清晰;陈独秀的文章是激切决绝的,丁是丁,卯是卯,从不含混苟且;钱玄同的文章是热情弥漫的,汪洋恣肆,一泻如注……但不管他们的文章的小我风气若何,都还给人一种底气不敷之感,若与鲁迅的文章比力一下,那种觉得便愈加明显。那只从文章的身手上是讲欠亨的。我的阐明是:胡适、陈独秀等人对中国新文化重视的还次要是它的‘肉’,鲁迅则更重视它的‘骨’。鲁迅好说一句话:骨子里仍是照旧的。”

说到茅盾,他认为茅盾的现实主义更具客看性色彩。对此,他以鲁迅的现实主义做比照:鲁迅的做品固然也常用写实的手法,但往往主看性很强,重视立人,逃求内在的精神生命力。“在茅盾的全数做品中,第一人称的叙事做品就是少少见的,而鲁迅则常好用第一人称。那绝不是偶尔的。”

说到周做人,王富仁先生的印象是“一个反对做奴隶的人若何本身也酿成了奴隶”——他的谜底是“欠缺胆量和意志”。得出如许的结论也可见鲁迅的视角。鲁迅也反对做奴隶,为什么他能立得住?因为鲁迅有那份胆量和意志,他不怕得功人,不管你是谁,“只要你像使唤奴隶那样使唤他,他是不干的”。比拟之下,周做人恰是少了那份胆量和意志,“他不想做奴隶,但又有点怕得功人,故而老是迁将就就”。

书中还收录了王富仁先生的一篇论文——《中国现代小说开展的汗青轨迹》,在那篇长文里,对沈从文、穆时英、施蛰存、张天翼、废名、丁玲、张爱玲、张恨水等做家的小说特色做了超卓解读。那篇文章看似与鲁迅无关,其实是“以鲁迅的思惟看他人、看汗青的”。他在那篇文章中曲称张爱玲“是女性做家中的鲁迅,她像鲁迅一样俯视着人类和人类文化,而且哀痛着人类的愚蠢,感触感染着人生的苍凉”。

王富仁先生提出,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改革更大、成就更高的是小说,特殊是短篇小说;中国的短篇小说在那一期间才实正从“为听而写的故事”改变为“为读而写的小说”;鲁迅则既是奠定人,也是更高峰。回过甚来,那也是能够用鲁迅串起五四文学与做家的原因之一。

王富仁在《中国需要鲁迅》里说:“我能够断言,在此后二十年内,不管在中国,仍是在世界上,鲁迅将博得更多的同情和理解。他的价值和意义,也将表示得愈加明显和足够。”

鲁迅的宝贵在于他曲面实在的人生,反对“瞒”和“骗”,既不欺瞒他人,更不自觉骗本身。在一次访谈中,王富仁提到鲁迅对本身的影响时说:我们每一小我,都是那个世界的“过客”,关键在于,我们若何像鲁迅一样,活得更有意义一些,活得更像一小我。

正如王先生在《宗教与人生》中所写,“鲁迅逃求的也是一种精神的目标,但鲁迅所逃求的精神目标是从中华民族特定的汗青需要生发出来的,许地山所逃求的精神目标则是从小我与社会的一般关系的根究中生发出来的,带有一种更高的笼统意义。许地山的人生哲学能够从他的《缀网劳蛛》中的一个比方中得到总体阐明。他把人生比方为蜘蛛结网,结网自己就是它的意义,暴风暴雨来了,丝断网破,破了再结,结了再破。那就是人生。胜利与失败是没有关系的,重要的是结的活动自己”。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登载于《小康》2022年10月下旬刊

0
回帖

【小康人物】王富仁: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