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两代文学翻译大家的对话——张玲笔下的父亲张谷若和他的世纪

2周前 (11-13 21:29)阅读1回复0
东乐
东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7567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5134
  • 回复0
楼主

读书|两代文学翻译各人的对话——张玲笔下的父亲张谷若和他的世纪

《平民老爸的风雪花月:翻译家张谷若和他的世纪》的做者、张谷若先生之女张玲密斯,于2022年11月1日往世,谨以此文纪念两位翻译各人。 ——编者

张玲2010年在瑞士,那是她生前最喜好的照片之一

关于通俗读者而言,张谷若那个名字是目生的,他的名字隐在我们熟知的哈代、狄更斯、菲尔丁等之后,其次要翻译范畴是英国古典文学。阅读古典的人,即便在英美也越来越少了;阅读英美古典文学,还重视到版本与译者的更少而又少。张谷若次要译做包罗《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哈代三部曲”)、狄更斯的《游美札记》《大卫·考坡菲》、亨利·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史》,以及莎士比亚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萧伯纳戏剧《悲伤之家》八部,前六部均有他的译本;后两部虽属首译,却散在《莎士比亚全集》与《萧伯纳戏剧集》中。况且《大卫·考坡菲》《弃儿汤姆·琼斯史》均皇皇巨著,可能唯有《游美札记》让人阅读压力稍轻,又因其片段进选各类散文选而读者稍广。但在翻译界、在英语教学研究界,张谷若的名字不需要介绍,其译做已经成为良多高档院校外文翻译教学、研究及理论的范本。梁小民说:“在我所读的英译小说中,我认为译得更好的是张谷若先生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在我看来,那就是‘信、达、雅’的样板。一个英语教师告诉我,他们上翻译课时就讲张先生译的那本书。”今天,张谷若是浩瀚翻译论文的研究对象,但他理论文章很少,生平也颇简单,所以张玲先生新著《平民老爸的风雪花月——翻译家张谷若和他的世纪》是一个严重补白。

张谷若晚年最重要的两个大部头译著初版本

《平民老爸的风雪花月——翻译家张谷若和他的世纪》

张 玲 著

文津出书社出书

就人物生平而言,那本书是第一本完全的张谷若列传,把张谷若从家乡私塾开蒙,就读南开中学、北京大学肄业,到先后在北师附中、中国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任教的人生过程详尽论述了,并插叙了他在威海二中(时名齐东中学)、国际关系学院(时为中共中心查询拜访部干部学校)的任教履历与时代布景。张谷若档案已经觅索不到,所以勾勒其生平需要认真搜检他留下的各类简短自述、字条和手札、手稿等,自己是颇费功夫的。他不是孤立的小我,翻译界也有张派之说,张谷若的诸多情投意合者的形象也是本书一大体害。杨晦、冯至、刘澜波、叶维之、袁家骅、梁实秋、李霁野、叶君健、单摘臣、杨善荃、陆宗达、牟润孙、余逊、齐思和、杨周翰、李赋宁、王仲宜、贝璋衡、韩井涛、钱锺书、启功、季羡林等,外国友人阿克顿、温德等,有同窗、有乡谊、有街坊、有同事,跨范畴,跨语种、跨学科;还有师晚辈的胡适、墨光潜等,学生辈的孙硕人、李本题、刘若愚等,以及外国文学出书界群英,那些人有的大名鼎鼎已然成为传奇,他们高山白雪的文人逸事,即便零金碎玉的片段,也颇有“世说新语”式的雅韵。有的在特殊小的范畴让人钦佩,但身影模糊,我们本不应忘记那些人,像叶维之、袁家骅、牟润孙、刘若愚、张万里等均材料稀少,所以本书关于他们的记述尤显贵重。学界之外,还有一批像刘澜波、单摘臣、安邦蓬等赤诚的革命者,他们奋不顾身的高洁形象所反映的恰是今天所念念的“不忘初心”。所以本书副题目是“翻译家张谷若和他的世纪”。做者张玲说:“那些不世英雄,还有黔黎细民,配合创造了汗青,写史的人未可偏颇。上乘的汗青写做,必然是带有个别感触感染的汗青。”

1982年,牟润孙回大陆,携启功来访(左后为做者张玲)

张谷若1903年9月30日生于烟台芝罘小岛,1994年8月18日逝于北京,历经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贯串了几乎整个20世纪,那是一个大时代,中间颠末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政府南迁、抗日战争、北平解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开展与盘曲摸索,高档院校合并、变革开放等严重事务。本书从张谷若那个个别、一个常识分子小家,张谷若和他的师友、学生们的人生际遇,映射中华民族的百年兴起。张谷若,那位鼠目寸光的山海之子,1917年起头本身的北漂生活生计。特殊是抗日战争期间,他任职辅仁大学,回绝效劳伪政权,力所能及地为民族战争的成功做良多现实的地下保护工做,刘澜波、单摘臣、安邦蓬、孙硕人、李本题等同窗、伴侣和学生的故事,像一个个传奇,汇进了其时“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艰辛卓绝的地下抗战大大水。

本书浓墨重彩的部门是那八部书翻译背后的故事。那些书,折射的是中外文化交换的名胜。狄更斯的《游美札记》、莎士比亚的《维纳斯与阿都尼》、萧伯纳的《悲伤之家》都是应时之译。《德伯家的苔丝》《大卫·考坡菲》《弃儿汤姆·琼斯史》均和中宣部首倡、人民文学出书社和上海译文出书社结合落地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俗称网格本)息息相关。有资格说清晰网格原来龙往脉的人很少了。张玲先生时年86岁,她见证并小小参与了网格本的故事。那些译本为什么会被典范化?张玲因为本身也是资深翻译家,曾编审出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学研究材料丛书”“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等大型丛书,关于国外的文艺理论十分熟稔,所以她有前提深进到翻译之道的内部来谈谈外国文化引进来与中国文化走出往。张谷若为什么首译《还乡》?他为什么抉择胶东方言对译多塞特郡土语?他若何用汉语处置英语的双关语在译做中以臻化境?译做中那些下里巴人的对话哪里学来?能够说张玲的那本书大大丰富和拓宽了张谷若翻译理论的研究。

张谷若的次要译著

张谷若和他的同志杨周翰、周珏良、李赋宁等学界各人均重理论而少理论。他的理论文章少少,各人能记住的就是那短短的十字规语:“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那个主张和胡适、林语堂、梁实秋一脉的翻译理论大同小异,表现了意译派的实绩。张谷若寓研究于翻译,不只提出要读原做者的全集,包罗手札日志,还要“读原做者之所读”。那个凸起的特征就是他精赡详尽的译注,能够说他把中国传统注疏之道移到文学翻译范畴,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创见。张玲承袭家学,在研究和写做的同时和丈夫张扬一路翻译狄更斯、哈代、简·奥斯丁、爱米丽·勃朗特等名著多部,是张译一脉的殿军。英国文学翻译家杂志《换言之》(In Other Words)2008年夏日登载专文,将张玲称之为“极为胜利的女翻译家”。所以张译的影响是远及海外和国际的。本书能够视为父女两代出色翻译家的对话,深进到详细文本的文学交换与翻译心得。

1986年,张玲陪父亲张谷若在北大南门

中西合璧的张谷若固然本身没有走出国门一步,但他是变革开放以来率先遭到原著国存眷的中国翻译家之一。通过与英美学者专家通信和招待其来访,在彼此停止专业商讨交换之余,他还凭仗本身深挚的母国文学、文化涵养搀扶帮助外国同业增长其对中国文学、文化及译事的认知。英国闻名哈代学者詹姆斯·吉布森称其为“哈代的东方知音”“文学交换的大使”。在张谷若往世的时候,远在英格兰的哈代学会的安东尼·丹尼尔斯唁函中一段素朴无华的文字,令人动情:“我早晨第一堂课在教室向学生诵祭你父亲,天天如斯,持续一周。”20世纪80年代至今,英国出书的《哈代学刊》等学术期刊不竭刊出介绍、评论张谷若其人及其翻译艺术。那是中国文化走出往的一个范本。

张谷若翻译雪莱诗《挽歌》

张玲先生以如斯高龄,在疫情期间以惊人的定力征服各类不适和客看障碍,用一贯讲究的语言、细密的构架,几易其稿结撰本著,书里每一个名字每一件琐事都颠末她关于人品、学品的认真考量,亲闻、亲见、亲历,补史之缺,绘文之美,言哲之智。

总之,本书关于我们觅索翻译理论,切磋中外文化交换,钩沉一代学人的理想与情怀,盘曲反映20世纪爱国常识分子的命运,都大有启发。本书也将启发我们对个别与时代、文艺与生活、人生价值与社会际遇的辩证根究。

做者:蒙 木

编纂:蒋楚婷

0
回帖

读书|两代文学翻译大家的对话——张玲笔下的父亲张谷若和他的世纪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