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5—817年,唐朝中心政府征讨藩镇淮西,此战在其时影响极大,是唐宪宗(805—820年在位)一个里程碑式的政治成就。那场战争完毕于一次奇袭,那算是中国汗青上名头最响、戏剧性最足的奇袭之一。
唐代的割据大藩集中在今天的河北、山东地界,比拟之下,淮西的物产和幅员都不算大。与其他割据藩镇比,淮西战术优势明显。其他割据藩镇集中在东北部,遇有朝廷进攻,能够互施援手,而淮西孤立一隅,四邻藩镇都忠于朝廷。出于同样的原因,在中心政府看来,淮西的位置威 胁很大,因为它向东能够毁坏大运河地带,向南和东南则能够威胁富庶的江南。
淮西藩镇所在位置
战争的预备
814岁首年月夏,朝廷收到动静,淮西即将呈现权利更迭。八九月间,跟着更迭的日子越来越近,朝廷起头为新节度使人选可能引发的军事抵触做预备。那些预备包罗:一、录用忠于朝廷的将领担任淮西周边关键藩镇的节度使;二、赐给某东北藩镇大笔财帛,确保其忠实;可能还用了一部门他们的戎行。其时吴元济子承父业,自任淮西留后,朝廷虚与委蛇,企图先稳住他。毫无不测,那些手段通盘失败,但其军事影响却被漠视了。
吴元济很快摸清了朝廷的企图。九月,他次要在东、北、东北三个标的目的大举焚掠,远及千里之外,大量苍生流浪失所。吴元济的企图之一当然是使得官民同感惊慌,获得心理优势。另一个企图可能是获得粮草军实,在耐久做战中出格需要。最重要的是,吴元济要获得一项军事优势,在淮西界外成立外围阵地,使得战火延烧到淮西的地盘之前要颠末漫长的战斗。
不管朝廷已经摘取了哪些办法,都不敷以阻遏吴元济占得先机。815年一月之后,朝廷的戎马才到位,详细做战号令才下达,能够想见,军事上的预备,出格是补给上的预备,早在吴元济兵变之初 就动手停止了。然而,除了发动戎行痴钝,朝廷敏捷取胜还有一个障碍来自战场自己。
征讨淮西的朝廷戎行之所以如斯复杂,无非是出于政治考虑。
史乘记载,朝廷征讨淮西的军力达九万人,似乎其实不为多。那个数字和我们所知的那一期间的其他的军力数据完全吻合。朝廷戎行和大部门叛军一样,都是职业戎行。想弄清淮西的军力更为棘手。那不但是因为叛军史料的欠缺,还因为非职业武拆在战争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感化。因为那是一场在淮西本土及周边的防备战,所以倚重处所武拆是可行并且需要的。
两边摘用的战术,一定依各自的目标而定。淮西的目标必定是做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保存下来。淮西无法消亡朝廷,但能够按捺朝廷,让朝廷付出浩荡的代价,最初舍弃。此类先例太多,绝非不实在际的目标。按常理,叛逆的藩镇应该以逸待劳,然而,淮西却尽可能频繁田主动出击。朝廷的目标则相对局限,即改换淮西节度使。就是说,朝廷其实不想在战场上彻底消亡淮西的戎行,更不想损害苍生,除非不如许做就无法到达目标。
那场战争的阶段能够划出两个阶段:815—816年,淮西军胜利挈住官军,将其远远挡在外线,是第一阶段;817岁首年月至该年十月,从官军实力起头占优,到战争戛然而行, 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815—816 年
就战术而言,朝廷掌握着主动。然而官军开局倒霉,工具两线尤甚。815 年二月,严绶食了败仗,被迫舍弃阵地,退守唐州。同月,东路的批示官丢掉了所有阵地,被敏捷撤换。
与此同时,又有其他棘手的问题牵造了朝廷的精神。割据藩镇中,平卢、成德二镇与朝廷关系最疏远。二镇都有理由相信,宪宗已经决心拿他们开刀。事实上,成德镇在宪宗朝一度胜利守住本身 的特殊地位。所以,淮西固然还没有求援,但二镇节帅都预备搀扶帮助淮西如许的难兄难弟,且上表恳求赦宥吴元济,遭到宪宗的回绝。 于是,二镇展开了有限但间接的干涉。
平卢的角色似乎更关键。815岁首年月,平卢军派出三千人马,以援助朝廷征讨淮西为名,进进淮西以东地域。事实上,那收队伍是来烧杀劫掠搞毁坏的,曲到岁尾才被彻底打败。同年四月,平卢招募响马将洛阳四周的河阴转运院付之一炬,给朝廷以严重冲击,缺失的绢帛、粮食、造钱不可胜数。六月,平卢刺客又潜进长安,刺杀了一位主战的大臣。同年夏,平卢又筹谋在洛阳焚掠,谋泄事败。
满朝文武都认为,成德军在上述事情中也发扬了严重感化,还搞了其他毁坏。成果成德军与朝廷的关系走到了分裂的边沿。816岁首年月,朝廷发河东、河北六镇戎马讨伐成德。此举又在朝堂上引起争议:同时对两个强藩用兵,出格是同时在两条独立的战线做战, 能否明智?讨伐成德的战事继续到次年春天,以朝廷罢兵了结。
整个816年,淮西的战事没有获得任何朝廷承认的战果。李文通稳住了东线,淮西起头感触感染到他带来的繁重压力。酣战两年,朝廷却没有得到本色战果,也没有发作什么能够鼓励士气的事务。
战争的第一阶段就那么过往了,时间比第二阶段长。在此阶段,淮西大获全胜。在熟悉淮西防备的详细性量之前,让我们先重视一下淮西成功的几个因素。当然,成功的前提前提是淮西军民的忠实,专就军事而论,淮西戎行的防备极为得力。
另一方面,战争中敌对两边的才能也是互相联系关系的,官军必定有失误,我们也可以看出几桩来。其一是欠缺有效的同一批示。朝廷授予韩弘都统要职,可能期看可以鼓励他发扬主导感化,积极做战。然而,他却孤负了朝廷的期看。朝廷免往他的淮西行营都统之职,尔后再没有一个擘画全局、协调各方的主帅。
起初调集的戎行能否足够,也是要打个问号的。假设上文所举的数字大致不差,那么攻守两边的军力比可能是2∶1至2.5∶1, 关于那种战争来说,那一比例远不克不及获得压服性成功。朝廷似乎历来未曾大举增兵,或许有战术考虑,或许也有财务原因。精兵要从边塞、内地冲要和东北藩镇四周抽调,所以抽调精兵就等于削弱那些要地的军力。
按其时的轨制,假设朝廷征调藩镇的队伍,就要承担其军费。所以那种战争对朝廷来说不单单是军费的增加,而是多出了一块全新的开收。平卢与成德的骚扰毁坏所形成的缺失也不成漠视。跟着战事的连绵、物资的不竭消耗,朝廷扩展财务收入的才能一定下降。数字的问题在朝廷所摘取的战术上有无足轻重的感化。
最初,官军的致命弱点是极端欠缺连合。上文已经提到,官军由各路人马杂凑而成,韩愈着重指出了兵士远调而来的问题:不熟悉当地情形,又与原来所属的将校失往联络;待遇微薄,心孤意怯,难以有功。董重量同韩愈一样,着重强调了参战官军成分复杂那一原因。他通过讲述详细过程,对那一问题做了更深进地分析。各路戎行远道而来,数量又少,自己不敷以独立做战,既要编进“田主”,同时又连结“客军”的身份。每有战阵,老是客军居前,田主在后。客军天然因而伤亡更重,但是实正的问题是,后面的当地官军未能有效援助客军。
第二阶段,817 年
817岁首年月,李愬(sù)接任了西线的批示官 ,而淮西方面初现颓态。李愬对整个战局至关重要,但封喉一剑仍是在数月之后才出鞘。物资欠缺间接削弱了淮西的实力,另一方面又抖擞了宪宗及其谋臣的自信心,使他们决意苦战到底。
李愬是平定四镇之乱的功臣李晟的儿子。淮西方面认为西路不再会进攻,于是抽调大量军力投进更关键的战场。被仇敌漠视恰是一种时机。李愬挠住了时机,不声不响地施行本身的方案。
李愬一边整军备战,一边展开政治攻势。下面那段史料固然难免有点小说传奇的味道,但是能够看出他愈加重视外交和妥协的新战略。他的第一个目标是通过策反以削弱仇敌,出格是策反身居要职的仇敌,因为那种人能够带着某处堡栅或某处地皮投奔李愬。在李愬眼中更重要的是,回顺的仇敌是更佳的谍报来源。他不单重视策反成建造的队伍,还重视策反特定的知悉内情的小我。
816年与817年之交,淮西第一次发作了严峻的饥荒,苍生纷繁逃离。淮西的将领们则听之任之,因为存粮剧减,饥民的逃离能够缓解粮食赐与的压力。817年二月,朝廷在北线的许汝行营之侧设行郾城,安设回降苍生,李愬对文城栅的淮西军民的大方,也吸引了良多人前去返附。
郾城是整个战争中官军拿下的独一县城,拿下郾城对叛军是一记重击。淮西必需集中人马于洄曲,成立新的防线。身处蔡州的吴元济感应场面地步求助紧急,将蔡州的守城士卒,以至本身的亲兵都派往援助洄曲。六月,吴元济感应回天乏术,上表请降。据说朝廷已然承受了降表,而元济受造于摆布,未能实行。纵使如斯,在朝中文武看来,前途仍然渺茫。七月间,朝中又起争议,李逢吉认为战争没有尽头,陆续下往其实不明智。宰相裴度恳求亲赴前线督师,宪宗才附和把仗接着打下往。
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十五日午后,奇袭的步队从文城大营动身,分做三部,各三千人,前锋是淮西降将李祐率领的三千突将,中军是李愬亲率的三千“六部戎马”,后军是马步三千。全军将士都不晓得目标是什么。在黑夜的保护下,他们强行军六十里抵达敌方掌握的张柴,突袭到手,尽杀守兵,又割断敌军的道路桥梁。李愬让士卒食饭、歇息、整理兵刃器械,之后再度动身。此时将士们才晓得他们要向蔡州往,都大惊失色。官军敏捷掌握全城。固然官军攻破牙城、生擒吴元济又花了一天,然而战争已经完毕了。
在那一战中,李愬已臻于中国传统将才的更高境域,或许是出于无心,却绝非成于幸运。他的动作完美地契合孙子的思惟。孙子提出“兵之情主速”,而李愬恰是“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他还践行了孙子的一个思惟:“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往其梯,帅与之深进诸侯之地,而发其机。”
除了李愬的将才,奇袭的成功还有四个因素。起首是淮西军力欠缺。淮西四面的防线、甚至蔡州自己,都没有足够的军力应对奇袭。第二,李祐的谍报至关重要。他让官军晓得淮西内部空虚,并且挑了一条防备最单薄、最出乎淮西戎行意料的道路,亲身为官军领路。第三,此种使命非一流戎行不克不及施行,士卒必需操练有素、规律严正、食苦耐劳。唐州军正契合那些要求, 与李愬的将才相得益彰。最初,突如其来的风雪的助益也不克不及小觑。固然没有风雪同样可以奏功,但有了风雪,蔡州甚至遍地的守军一定都放松了戒备。
那场奇袭关于战争的最末成功能否不成或缺?它事实是给一场难分胜败的战争的一锤定音,仍是仅仅加速了一场必胜无疑的战争?有人倾向于后一种说法,认为即便没有李愬的奇袭,官军也会节节成功。假设朝廷只在北线取攻势,而在其他标的目的取守势,淮西也撑持不了一年。
皇帝的定夺是影响朝廷政策及其施行的最关键因素。宪宗至少遭遇三次浩荡压力以迫使他停行战争,他回绝寝兵是冒着使一部门权要离心的求助紧急的。财务压力也日重一日。为了应对浩繁的军需,宪宗不单加征重税,还不竭拨内帑赡军。战争给人民形成了繁重的承担,不单单是财力物力罢了。宪宗对峙淮西之役不获全胜绝不罢兵,过后证明是对的,因为那一场成功是实现他整体战术的需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