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州,地灵人杰,泱泱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那里流淌,恢宏三千载的边塞文化在那里留存。那片雄奇的地盘上,历朝历代涌现出无数出色人物。范仲淹曾在那里镇守,司马光、王安石、文彦博曾在那里巡边,一门忠烈杨家将在那里留下广为传颂的千古美谈,史乘中留下诸多诗词疏表,文化积淀深挚,是西北为数不多的汗青军事名城。从史前遗址到明清建筑,麟州故城像巨幅的汗青画卷在古老厚重的黄地盘上展展开来。
杨家将,忠勇爱国,满门忠烈,家喻户晓,举世闻名。他们的故乡安在?在古麟州,今神木。麟州故城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县治移于今址,故城渐废,该城有4千多年的人类栖身史,秦汉时就有政治军事建置,创建州城至今近1300年,做为州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长达700多年。城址规模浩荡,是全国少数较为完全的唐宋城址,因北宋杨家将英雄群体源于此地,且杨氏三世主政麟州,五代连官,故俗称“杨家城”。
麟州故城位于陕西省神木市城区北15公里处店塔镇杨城山上,北邻草地沟,西濒窟野河,东接桃峁梁,南连麻堰沟,地势东高西低,城址依天然山势逶迤而筑,海拔高度1092米~1156米,由东城、内城(紫锦城)、西城(西关)三部门构成,各自为城、三位一体。从1983年到2009年经省市县构成的考古队勘探发现,城内各类遗迹现象95处,确认建筑基址50余处,墓葬48座。现残存夯筑城墙约2800米,残高1—18米,城围约5公里,城垣轮廓清晰。故城既为州城驻地,又是军事要塞,城山一体,凭崖踞险,易守难攻,明初修建长城利用了其北、西和南的城墙,并在故城东北修建烽火台三处,是神木境内长城重要一段。
杨家将核心人物杨业本籍麟州,其父杨弘信,五代时为保一方安然,自立为麟州刺史,处所志记其:“保境边城,屡著功绩”;弘信次子杨重勋(训)、孙杨光扆世守麟州、继任刺史,曾孙杨琪、玄孙杨畋具为朝臣;弘信长子杨业(杨重贵、杨继业)弱冠事北汉刘崇,后回宋抗辽殉国,号称“杨无敌”;业子延昭守边二十年,屡旗开得胜,辽人唤为“六郎”;其孙杨文广亦为名将,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杨家几代人忠勇报国,前仆后继,世人称之为杨家将。历代戏剧、小说和评书等文艺做品又演绎了佘太君、穆桂英等杨门女将,使杨家将忠勇爱国、满门忠烈的形象家喻户晓,誉满全国。
麟州故城自1978年文物普查发现以来,考古研究获得了重要功效,对研究古代政治、军事及民族关系史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元。
那是座英雄的城址,那是一片雄奇的地盘。那里的一城一垣、一砖一瓦,仍然影印着边塞文明的记忆;那里的汗青狼烟、岁月烽火,仍然烙印在傲然矗立的长城古墩上;那里的诗文典籍、民间故事,仍然讲述着麟州城传奇多彩的宿世此生。行走在那片神异的地盘,生出诸多慨叹。
麟州故城,那座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边关要塞,它镌刻着中国古边关最深厚的记忆。那座孕育英雄的边关孤城,诉说着神木人傲雪欺霜、生生不息的精神图景,传递着杨家将忠勇爱国的民族大义,承载着神木的千年汗青脉络。斗转星移,斯人过去,杨家城早已散往滚滚烽烟,远往了鼓角争喊。城头的三颗古树,穿越了宇宙洪荒,凝练了六合玄黄,饱经岁月沧桑,扎根那片神异的地盘,精辟地诠释着保存的价值和力量!
汗青上的麟州丛林浩瀚、万木碧绿。道光版《神木县志》载“县东北杨家城,即古麟州城,相传城外东南约四十步,有松树三株,大可两三人合抱,为唐代旧物,人称神木”,故金时以“神木”名寨,元代以“神木”名县,神木之名即源于此。唐时神木也称新秦郡,属麟州,治地在杨家城。唐朝大诗人王维为神木所做《新秦郡松树歌》“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白云间。”印证了神异神木,神异憧憬。
所有美妙在那里萍水相逢。神异憧憬的麟州故城无论建筑亦或城防,都留存着千年的汗青记忆,值得我们逾越时代壁垒,往探觅千年的光阴印记。将军祠青松怀绕,翠柏冲天,几经补葺,现院内有正殿和工具配房。正殿门口有一副对联:“铁马金戈志在燕云万里奔走号无敌,伟业丰功肇于麟府千秋忠烈誉满门”颂扬杨家将,是对杨家将事迹的一个高度归纳综合。在正殿里边有三尊塑像,正中为麟州刺史杨宏信,右为杨业,左为杨重训。工具墙壁上彩绘的24幅杨家将故事丹青,室内有麟州故城全景沙盘,工具配房壁挂书法等做品。那是千百年来本地报酬了缅怀杨家千秋忠勇,拜托通俗老苍生最真诚最热诚的崇奉殿堂。祠外广场前的石牌楼写有对联“寡口成碑传奇数卷称无敌,一门报国忠烈千秋有几家”,横额“气扶风雷”,恰是苍生对杨家将最实在的评判。
寺院不远处有古柏群,共有7株古柏,此中更大的一株距今有1000多年,树高15.1米,冠幅11.6米,胸径0.9米,生长兴旺,树分五枝,状如手掌,人称“五指柏”。民间传为是杨业手植,寓意“根留麟州,树在人安”,故其名曰“杨业手植柏”。舞枪弄棒、大志报国的少年,把根留在故乡后,便战袍加身、南北而往,留下青柏日夜瞩看着英雄的回期。憨厚的乡民在古柏树枝上挂满了红丝带,一边表达着对英雄的思念,一边祈福国泰民安、家小安康!
颠末千年的风雨侵袭,故城城墙已经很不完全了,一段一段颓塌成黄土堆,更高点的紫锦城,仅残存一段20米夯筑城墙,传言为红楼所在地。在其时是重要的军事设备,是监视仇敌动静的更佳瞭看点,是“西城枕傲视”、“下瞰窟野河”、“曾见兵锋余百草”的造高点,并且站在“红楼”上,视野极其开阔,方圆几十里一目了然,同时也是富有文化底蕴的赏识点。
宋代名臣文彦博曾在此写下《忆红楼》的诗章:“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控弦挽粟成陈事,缓带投壶忆旧游。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侯。”能够想象红楼墨木撑天宇,飞檐挂彩屏,独领 *** ,站在那里肩负日月星辰,看敌情于眼底,提诗句于墙壁,无与伦比的壮看恢弘,而今消逝于汗青的烟尘中,只留基石于厚重的黄土之中,坚韧的讲述着雄姿英才、血刃相见的过往。
汗青晕染了太多过往!闻名文学家范仲淹,在西北守边数年,亲历戎戍之苦,卸任后,于庆历四年(1044),衔命“宣抚陕西、河东”,十月初来到麟州,站在“红楼”上触景生情写下千古名篇《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光景异,衡阳雁往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夕照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回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鹤发征夫泪。”同时还做有一首《题留麟州》,“宜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根据记载,还有张敬忠、李益等唐宋闻名诗人都曾在那里留下到处颂扬的诗词。红楼虽早已毁于战火,但红楼所承载的厚重汗青文化将永久留存。
那座降生英雄家族的城,不经意地在日出日落,四时瓜代中绵亘了几千载,期间发作过几次战争已无从考证,但汗青记载着两口古井。杨家城内军民约二万,人畜用水皆取之于城外东北向之草地沟。庆历初,夏人李元昊率寡数万,围城日久,割断水源,城内乏水,以致黄金一两,易水一杯。无水难以聚兵,无兵难以固城。尔后,守城将领率寡在城西北临窟野河之危崖处凿井两口,夜以继日,数方成至此城内用水无虞。道光《神木县志》载,此二井曲径九尺,石中开凿,深进四十五丈,曲通窟野河底,旁有鱼池。工程艰巨,创古代凿石汲水之奇观。时逾千年,虽淤积,井口凿痕清晰,杨家将文化研究会砌口建亭庇护,成为杨家城一大景看。
汗青的烟云已经消失,和平美妙年代,那座“抗击契丹、西夏的边防要塞”,如今成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宝地,每个季节用它极尽的美来点缀那片英雄的故地。就如如今冷凉的季节,五花草(猫 *** )轻飘飘的穗折射着金色的光线,跟着四野的风把种子吹向远方。它到处生根,在最不克不及生长的处所怒放怒生,没有一点犹疑,没有一点自怨自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如英雄的杨家将“忠勇爱国”的精神赓续千年,镌刻进每一代麟州人的血液里。
日暮时分,古城头顶浮云连片。天空的颜色渐酿成橘红,太阳越过西山悬挂无边大漠之上,灿烂的光线照射在打井畔的岩崖,山下奔驰不息的窟野河水古老沧桑。站在杨家城“打井畔”的岩崖边,天边翻卷、涌动的浮云将那千年的等待极尽诉说。在那其时的极北之疆,远想范仲淹等文人骚人在此北看。远处层峦叠嶂、大漠孤烟、羌山夕照......此刻一天中最灿烂的色彩绽铺开来。
晖光全数倾泻在那座孤城之上。西南逶迤而来万里长城,横穿杨家城遗址,向北盘曲而往,长城内丘陵如涛,长城外沙海连缀,此刻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城一垣,都被侵染得通红,古朴厚重。城墙上的石头,上面全是岁月的皴皱班驳,它记载的日月星辰,像密码一样躲在它皴皱的纹理里,此刻霎时被某种汗青深处的灵性解开,展陈的砖石瓦砾,寂静的城垣大貌,霎时和你成立某种神异的感应,待你渐渐解读。
那座孕育英雄的大漠孤城,从汉代到明朝,重新秦到麟州,从营堡到县市,一路澎湃而来,同化着匈奴的铁蹄,铭记着唐宋的剑戟,伴着窟野河冷冽的河水,迎来它在此清醒的时刻。
做者: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