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平碉楼的传说故事?
历史沿革和趣闻:自明朝(1368年——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4县之间,为“4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紊乱 ,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祸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明末崇祯十7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经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4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1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牢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1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3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
1884年,潭江大涝,4周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3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南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6层为了看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4乡。
民国十1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4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
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提防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