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黎伯槩
⊙编纂:一墨
本文选摘自黎伯槩《医海文澜》“历代脉学异同考略”一文中次要内容。该文对历代脉学异同停止了切磋,并指出历代医家脉学的特征。
1
岐黄之学
有三法:一者分全体为三部九候,验独大与独小,相失与相调。二者取两手寸口,以验脏气,喉边人迎以验腑气。三者独取寸口,以验全体脏腑之气。
2
越人之学
《素问》诊脉分三部,即头、手、足,九候即三部各有六合人,三三为九。
《难经》则三部九候统诊于寸口,分寸口之寸关尺三部,分三部之浮中沉为九候。
3
仲景之学
其诊脉,单寸口,或兼趺阳,或兼少阳、少阳各部,对脉象的阐明与《内》《难》皆差别。
单寸口者,取《难经》法,三部同等,统言寸口,三部不等,则分寸口、关上、尺中。
兼趺阳者,取《内经》中部诊法,寸口候脏,人迎候腑,趺阳为胃脉。少阳脉、少阴脉则少见,散见书中。
4
晋代之学
王叔和《脉经》摘《内》《难》仲景之说而剪裁之,并时出己见,如神门命门在关后,人迎气口在关前(古诊法中人迎为颈动脉,气口即寸口脉),辨诸脉外形于指下,分配脏腑于摆布寸口。其分配之法与《素问》多有差别,为后人所从,也为后人诟病。
皇甫谧《甲乙经》所载脉学皆袭《素问》《针经》《明堂》,而无自做,故世称黄帝《甲乙经》。
5
南北朝之学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将女人心肺诊于尺,倒拆五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本于《内经》。
6
唐代之学
孙思邈《令媛方》纯取寸关尺,盖叔和以来已从《难经》独取寸口之说。主病脉象,存亡脉法,尚为详备。
7
五代之学
高阳生《脉诀》一书假托王叔和之名而撰。其亦同褚氏将女人脉法倒拆,立七表八里九道名目。因其书易读,流行一时。但被后世戴启宗辈力诋之,认为脉学之坏由此而起。
8
宋代之学
墨肱《活人书》引《中躲经》,用寸关尺,列五色脉病,脉表里证诀,脏腑虚实冷热存亡逆从,多主五行生克。
而本书则专发扬仲景之学,首一卷论把脉,专为伤冷而设,且先之以人迎气口,谓六合要会末始之门户,另袭高阳生七表八里之说。
崔紫虚《四言脉诀》是先引《令媛方》“脉法赞”,后则加进自创脉诀。其诊法以浮沉迟数为四纲,以其易诵,后世医家多载之。
储泳《祛疑说》赞《脉诀》脏腑部位,女子脉背看二事。
陈无择《三因方》摘集《脉经》诸说,而略仲景之学。如论浮脉主病二十六,而仲景“浮则为虚”之文刚略往,弦脉主病十五,而仲景“弦则卫气不可”之文则略之。
王贶《全生指迷方》有《脉论》《辨脉法》大白晓畅,并论脉与病响应不响应之故,分析其理,可谓诊家枢要。
庞安常谓《脉诀》卑鄙,著《论脉》深究《内》《难》之脉法,谓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气口,二脉响应,然后知尺寸阴阳关格之所起。
9
金代之学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原脉”一篇,不但论主病之脉,又杂引道、儒二家之说,又谓脉有五常,仁义礼智信,逐条诠解,发前人未发,名虽异而理纯正。
10
元代之学
李东垣《表里伤辨惑论》“辨脉”一段,将人迎气口分属摆布两寸口,是后世叔和法,非《内经》之人迎气口,却引《内经》之语,其实有误。又曰外感见左大,内伤见右大,以摆布二脉大小验表里。
王好古《此事难知》亦左手诊外感右手诊内伤,谓仲景言外感,《难经》《脉经》言杂病,外感以弦为阴,杂病以弦为阳。
陶九成《辍耕录》“论脉篇”推重《脉诀》。
墨震亨《丹溪心法》《格致余论》论脉,本前人须眉寸盛女子尺盛之说,解之曰“天不敷西北,地不满东南”。谓弦坚之脉为脉无水不软之意,最难调治。
涩脉有虚实冷热,忧郁怒气,老痰凝血,所因差别最难体认。
败散残贼之脉,又以弦为首,涩为中。脉大病进,为阴虚阳乘,当从虚治;加得之外伤,为邪客于经脉,当做邪治。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言十怪脉。
滑寿《诊家枢要》语简而要,尤以论持脉诸法数条为最,如凡诊脉要先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
齐德之《外科精义》载脉证名状二十六种,三部脉证所主证候杂病甚悉,皆宗古法。
戴启宗《脉诀刊误》考证《脉诀》旧文,为之辨正,逐个核实《脉诀》之误。
11
明代之学
李时珍《濒湖脉学》列二十七脉,编为体状相类主病诸诗,载《脉诀》亦有删改,并辨高阳生七表八里九道之非,男女反看之谬。其分配脏腑之法,大肠诊于右尺,小肠诊于左尺,与叔和异。
李中梓《诊家正眼》、《医宗必读》其两手分配脏腑从于《内经》与滑寿,以左尺兼诊小肠膀胱,右尺兼诊大肠,与叔和异。
三焦统司一身,分诊于摆布寸关尺,心包络诊于左寸,命门无经络,不诊于右尺。
又谓人迎气口在摆布两手分之,又谓在右手一部门之,肺在寸为人迎,脾在关为气口。
李梴《医学进门》谓上古诊法有三:一为三部候各脏,二为气口人迎决表里因,三为独取寸口,以表里分脏腑,以高低定形身。
而其据王叔和、孙思邈、李东垣等说,将左关上为人迎,右关上为气口,却以上古诊法名之,不免难免失考。
故书中有自乱者,如曰经言人迎亦胃脉候饮食又曰人迎候外感,如斯等等,是自取其乱。
李瀠《身经通考》谓上古诊法精详,故取十二经,后世诊法简约,故独取寸口。并曰女子取太冲尤不成行,并论从证不从脉。
徐春圃《古今医统》“脉诀辩妄”,详论《脉诀》之误。两手脉候部位与李中梓同,言前人诊法有三,详明于李梴,而本庞安常之论。
辨人迎为颈动脉,本其师汪心谷量疑之论,辨神门命门人迎皆各有经,不克不及牵合于气口,盖力崇《内经》,将叔和以下之谬说一扫而尽,杀鸡取卵。其诊法分统候属候,亦为创例。
张锡三《医学准绳六要》从《难》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在中州之说,不从叔和法,谓只可从寸口候他脏之气,非他脏经络在此,仅左人迎右气口袭叔和之说。又详载妇人胎产脉、反关脉。又言平人素虚脉为无病。此前人未言者。
陶节菴《伤冷六书》专论伤冷,言脉亦以伤冷为界,谓邪由浅进深,先自皮肤肌肉,次进肠胃筋骨,以浮中沉三脉候之,似乎无所遁其情矣。
又谓伤冷至沉脉方分阴阳。又所辨伏脉二因,一为冷邪不得发越,便为隐伏,当攻之;一为六七日别无刑克证候,或昏沉轻率,六脉俱静,或至无脉,此正欲做汗,勿攻之。
章潢《图书编》论平人脉象之常象,如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紧脉紧,性缓脉缓,室女尼姑脉濡,婴儿冲弱脉急,在一岁中,一月属肝,十月属膀胱,一日中子时注胆,亥时注三焦。寸口脏腑分配取于《内经》,左诊外感右诊内伤本于东垣,“总论”中袭完素语。
喻嘉言《医门法令》崇《内经》脏腑分配之法,驳叔和脉法,又发扬《难》“脉不满五十而动一行”之语。
张介宾《景岳全书》论当以《内经》看形察色,相互参伍,以伍死生之说,曰“一脉主病数十,苟不兼之看闻问,将断其为何病?”其脏腑分配亦崇《内经》驳叔和,并辨气口为寸口,人迎为颈动脉,驳诸家谬论。
陈士铎《辨证录》谓《脉诀》言愈多旨愈晦,没必要纷扰于七表八里之说,曰脉不出浮沉迟数大小虚实滑涩十法,死脉不外鱼蝦、禽兽、弹石、劈索、水流之异。却谓《灵枢》脉象不成为法。
卢之颐极崇古,其《学古诊则》纯在《内经》仲景之学,以形体、至数、往来、举按、部位为纲,统辖《内》《难》仲景一把脉象。又论指法、看脉,尤为精切,发前人所未发。
明人脉学多好崇古,夫崇古则无庸立异,立异则不克不及合古,自岐黄以来,所立异者,王叔和之分配脏腑部位,左人迎右气口,神门两在关后,褚澄之男女倒诊,高阳生之七表八里九道罢了,流行于宋金元,至明代屡受进攻,其说已不克不及自立,则脉学复古可知。而否则,彭用光载进之“太素脉”亦于此时出生避世。
彭用光《体仁汇编》载“太素脉”之由来,曰太素脉能之人贵贱,流年祸福,工作福祸,流于民间已久,自彭用光始录。
自“太素”发见,医家多所驳倒,然亦不克不及尽斥,如张锡三、张景岳皆驳倒甚力,然有摘太素脉之语,张锡三谓“贵人脉清虚,富人脉沉实,绵长多寿,燥急多夭,晦涩主贫,浊滞主贱,女尺滑实有力则多育,涩弱或偏肥偏瘦,则难有嗣,乃屡验者。”
张景岳又摘吴昆论“太素”可摘之句:“脉形圆净,至数清楚,谓之清。脉形散涩,至数模糊,谓之浊。量清脉清,富贵多寿。量浊脉浊,贫贱而所忧。”
景岳又谓:“人秉六合之气生,不克不及无清浊纯驳之殊,禀之清者血气清,吾诊乎此,但知其主富贵罢了,禀之浊者气血浊,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贫贱罢了。”
12
清代之学
张璐《诊宗三昧》,评述诸家脉理,并曰“得心应手之妙,如风中鸟迹,水上月痕,苟非伶俐辨才乌能测其微于一毫端上哉?”
张志聪《侣山堂类辨》,右高阳生而左王叔和,并引据为高阳生者昭雪。
高世栻《医学实传》,其从师于张志聪,从《脉诀》与其师同,而其又从禇澄之说,与其师大相反对。
黄元御《灵素微蕴》《金匮悬解》于四诊九候之法言之颇详,并诃诋历代名医之误,独高阳生大肠候于右寸,小肠候于左寸之说未尝非之。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认为病名有万,而脉象不外数十种,一脉可主数十症,一病可见数十脉,认为无凭,而又确有凭,而究亦不尽可凭,总以参合四诊,乃为有得。
其论岐黄仲景之治病法,愈密愈疏,而汉以后之说使后世有所考见,论颇持平。独“太素脉”到底诘驳。
柯琴以仲景名阴名阳之十种脉,谓阴阳两分,自成相持,阴阳配头,惟见五端:浮沉是脉体,大弱是脉势,滑涩是脉气,动弦是脉形,迟数是脉息,不得概以脉象视之。又论脉有对看、正看、反看、平看、侧看、微底看六法。
高鼓峰《医家心法》辨脉证从逆,又旁涉象数之学。
陈修园《时方妙用》融通《内经》、叔和、濒湖、景岳之说,改浮沉迟数四纲以浮沉迟数虚实实缓大八脉为主,而以兼见之脉附之,力破崔紫虚之藩篱者。
费伯雄《四言脉法》比紫虚旧做为略,然多心得之学,如“日常平凡讲求精切,阅历既多,指下之妙,得之于心,不克不及宣之于口,即如六阳脉偏于浮大,其沉候即在常脉之中候,不得谓之沉候全无也。六阴脉偏于沉细,其浮候即在常脉之中候,不得谓浮候全无也。”
罗定昌《脏腑图说》援引卦方位以谈医,谓三焦属申,心包络属巳,必分配于两寸。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其六腑分配之法兼取上下分属与脏腑同候二义,谓大肠宜配右尺,亦有时诊于右寸,以脏腔一家故也。
小肠从心配在左寸,亦可配于左尺,以上下相从故也,与陈修园之说类似,可互证。
并摘西医之说,乃分气管血管,两样诊法,谓迟数是脉管事,中属血,浮沉是脉管外事,属气。然唐氏固所谓有志之士,步王勳臣之后,欲沟通中西,倡首于举国所不为之际,单独讲求。
余如诸家之零辞碎义,纷杂不克不及悉载。统而看之,汉以前脉学,为创造岐黄玄奥时代;西晋以致金元,为王叔和、高阳生等学说流行时代;明代为进攻王叔和、高阳生等以复古义时代;清朝为翻明人学说,补救两可,又渐趋于西学,有待于折衷时代。斯实数千年来之迁变,考脉学者不成不知也。
【陆氏文化】眼科传授陆南山的水墨书画艺术
【陆氏文化】眼科医师陆道炎七十年前的摄影艺术
【陆氏名医】回忆我的祖父陆南山
【陆氏名医】纪念我的父亲陆道炎
【陆氏名医】记我的三叔-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
【陆氏原创】你领会美国的家庭护理吗?
【中医秘闻】中医外交救治过的那些个外国政要
【中医杂谈】一路来看看神异的中医“金针拨障术”
【中医杂谈】被遗失的古药展文化
【中医杂谈】畴前慢,畴前的药方也都雅
【中医杂谈】敦煌壁画绘医疗
【药食杂谈】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你所不晓得的红豆
【药食杂谈】煎药也是一门大学问——中药煎煮与吃法图解
【药食同源】滋阴养肺,补血润肤——洋参麦冬粥
【药食同源】消暑解渴,平肝降火——冰镇酸梅汤
【药食同源】祛湿美白,催乳美容——美肤猪脚汤
【药食同源】养心安神,益气健脾——参片莲子汤
【药食同源】润肺降燥,健脾祛湿——四神猪肚汤
【药食同源】养颜美容,调度血气——玫瑰花茶
【药食同源】排毒健身、疏风清热——胎菊花茶
【药食同源】养肝明目,补血安神——黑枸杞茶
【药食同源】疏利咽喉,消暑解烦——金银花茶
【药食同源】舒缓情感,提神解郁——薄荷凉茶
【药食同源】省酸增甜,以养脾性——桂圆红枣茶
「 协做请联络邮箱:superfish8@vip.电话.com 」
本文转载自收集,若有侵权请告知
编纂:友谊的钢板
喜好请点赞 分享伴侣圈 也是另一种赞扬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