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争亚:一蓑烟雨任平生

2周前 (11-14 01:48)阅读1回复0
东乐
东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7620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5241
  • 回复0
楼主

力匕

散 文

一蓑烟雨任生平

——感悟苏轼雨中的寄情与抒怀

■ 王争亚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闻论理学者康震曾有如许的阐述,即中国古代的诗人写诗或词,都有一个标签式的“专属”意象。李白喜好用云、月,如“明月出天山,苍莽云海间”《关山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王维喜好用泉,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洞房隐深竹,清夜闻远泉”《投道一师兰若宿》;李清照喜好用船,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船”《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兴尽晚回船,误进藕花深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只恐双溪舴艋船,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诸如斯类,所在多有。

受康传授上述阐述的启发,笔者在进修阅读苏轼的诗词中发现,东坡居士的诗词或许与雨那一意象有关。900 多年之前,苏轼以他卓著的才思和笔触写下了一系列与雨有关的诗词,从而把雨那一天然现象描摹得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编织出了一幅“烟雨暗千家”《看江南•超然台做》水墨画卷;“昨夜东坡春雨足”《江城子》、“江上一犁春雨”《如梦令•有寄》传递了诗人决意回耕田园的意愿和理由;“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阮郎回•初夏》描画了荷叶榴花雨后生气盎然的天然美景;“殷勤昨夜三更雨”《鹧鸪天》显露出了炎炎夏季雨后罕见的清冷与温馨;“白雨跳珠乱进船”《六月二十七日看湖楼醒书》闪现了倾盆暴雨激情澎湃的宣泄与气焰;“晚雨留人进醒乡”《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与君对床听夜雨”《送刘寺丞赴余姚》又人格化地付与了夜雨的灵性与温存……。

类似上述那些雨中看景、雨中写景、雨中寄情的斑斓诗词在苏轼的笔下还有很多。然而,诗人的雨诗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看雨、听雨、写雨上,而是把本身一生所履历的宦海浮沉和人生苦旅融进了“雨”那一天然意象之中,进而抒发了诸多诗意盎然且充满哲理的人生感念,从那些超然、奔放的人生感念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审好意趣高洁清雅、生命张力无比坚韧的东坡居士。

展开全文

笔者认为,纵看苏轼与雨有关的诗词,此中最能反映其超然、达看脾气的诗词当属那首各人耳熟能详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草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历来萧瑟处,回往,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其时46 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是第三个岁首。那首词的创做启事和大意是三月七日那天,苏轼与伴侣往黄州城东南三十里外的沙湖买田,半路遭雨,世人均未带雨具,被淋得非常狼狈,于是怨声不竭。而苏轼却不认为然,尽管草鞋竹杖,且行且吟。竹杖草鞋行走风雨泥泞途中,艰苦水平可想而知。然苏轼却以“谁怕”来鼓励本身。“一蓑烟雨任生平”则一语双关地由天然界的风雨推及官场的政治风雨,进而表达了词人一生听凭风吹雨打,却仍然连结精神不倒、沉着达看的生活立场。下阕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画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一边是山头斜照。那既是写景,也是人生辩证关系的写照。冷冬之后即是春天,顺境之中孕育期看,当你对人生的那种辩证关系彻悟之后,就不会沉陷于颓丧和悲怨之中,就会以积极的立场看待生活。那是苏轼屡遭厄运之后灵魂上的升华。他在《六月二十日渡海》的诗中也表达了那种思惟:“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末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末会丽日晴空。结拍“回首历来萧瑟处,回往。也无风雨也无晴。”堪称典范佳句。回首刚刚颠末的那烟雨苍茫的处所,一片萧条;回来时则是一片平静,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和。那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天然微妙改变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发:天然界的阴晴既属通俗之事,那么社会生活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蕴含深意,既指天然界的风风雨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境。如斯说来,人生一世,俯仰之间,几富贵荣华,几荣辱得失,到头来亦不外是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罢了,完全没必要过火在意。那首词所表示的内涵是做者对旧时官场污浊政治生态的不屑与报复,是词人了悟人生之后格局境域的一种大超越。

有人说,苏轼的一生不是在贬谪之地就是在贬谪的途中。而其最能感动人心的诗词文赋,大都是写就于贬谪之地或途中。此话说的是实情。《浣溪沙•细雨斜风做晓冷》是苏轼最治愈的一首词,便是在元丰七年(1084 )十二月二十四日由黄州量移汝州的途中写下的。

昔时三月,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过了四年多谪居生活之后,宋神宗对苏轼有“人才实难,不忍末弃”之语。遂下旨命苏迁赴汝州(今河南临汝)任团练副使。关于那种并未没有得到朝廷现实重用的量移,苏轼不认为然,仍然看得风轻云淡。那年四月苏轼分开黄州赴汝州,途中先后经庐山、金陵之后,岁暮抵达泗州(今江苏盱眙),即上书朝廷,请罢汝州职,回宜兴休养。此词即在此布景下写成:“细雨斜风做晓冷,淡烟疏柳媚晴滩。进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世有味是清欢。”那是苏轼最治愈的一首词,出格是结尾7 个字堪称千古佳句,安抚世人900 年。词的上片以蒙蒙细雨起笔,描述了初春气象。下片写做者面临一杯清茶、一盘野菜,却笑谈“人世有味是清欢”,意即人世实正有滋味的仍是油腻的欢愉。那表白了曾做为士人和官员的苏轼看淡物量享受、不屑肥马轻裘贵族做派、甜于融进底层社会清茶野餐的布衣做风。那些无疑是苏轼千百年来遭到后人爱崇的重要原因。

《雨夜宿净行院》是苏轼人生后期的一首雨中感念的做品:“草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船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宋史》记载:“元符三年(1100 年)正月,徽宗即位四月,苏轼等徙内郡。”蒲月,时年已经63 岁的苏轼遭贬谪末得以北回,衔命调移廉州安设。六月下旬成行,渡海时逢海优势急浪高。不能不离船上岸过夜于自雷州赴廉州陆路必经之地兴廉村净行院。雨夜借宿寺院,苏轼百感交集,回忆一生的坎坷与不幸,于夜雨写下了那么一首感伤的言志、抒怀之做。

那首《雨夜宿净行院》字数不多但很深入,通篇蕴含的那份哲理及对人生的解读,到达了出神进化的境域,诗的每一句都蕴含着大伶俐,同时也表现出他复杂的感情改变。

第一、二句写得就很有趣,也很深入,“草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船寄渺茫。”我如今是穷困失意,但是我的草鞋不踏利名场,因为关于富贵荣华我早已不感兴致,只期看拥有一叶轻船,往寄情于山川,往过本身想要的生活。短短的两句可谓是曲抒胸臆,大彻大悟,写出了本身最实在的感情。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那两句则凸起暗夜里的“雨”,以此来描写心里的改变,一小我在林下听着淅淅沥沥的夜雨,四周十分平静,没有灯火照亮我的凄凉。从那两句诗中,能足以感触感染到苏轼虽晚年凄凉但仍然淡定沉着,虽然有忧愁,但写得却很委婉。苏轼的诗也和他的人品一样,有着一种特殊的气量,做者通过那首《雨夜宿净行院》,以本身关于人生的感悟来告诉世人,一小我更好的回宿,那就是寄情于山川,往拥抱大天然,只要如许才气够放下,往过最实在的生活。

苏东坡生命之中的最初一首诗仍然与雨有关,那就是他在临末前写给儿子苏过的《看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百般恨不用,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那首诗仅28 个字,第一句和最初一句都是“庐山烟雨浙江潮”,但两者差别的寓意道尽了人生的三重境域。写下那首诗的时候,苏轼已是风烛残年的白叟,在履历了沧桑世事,流离失所之后,他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入的感悟,正如他在《东栏梨花》一诗中写道:“人生看得几清明”。

在苏轼看来,庐山的朦胧烟雨和钱江壮看的潮汐都是世所稀有的美景,如若不克不及亲临赏识,想必会遗憾末身。在看到那些气象之前,人们会无比憧憬那里的大美山川,此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因为想往却久未往成,故在心中有了一个目标、一份执念,以至被那个执念所牵引,所奴役,总觉得了却那个心愿和目标,我们的人生就圆满了。此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然而当带着那份执念末于看到了那些山川时,你又会觉得不外如斯,此刻你曾经的那份执念,似乎已经化解,于是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最末我们才发现,远方的烟雨和潮汐就在那里,从我们踏出的第一步起头,那沿途留给我们的光景,或许就是此生更大的收获。

苏轼笔下的雨,摇曳多姿,千变万化;而雨中的苏轼,却淡定沉着,活得通透。千百年来,他那“一蓑烟雨任生平”的姿势永久地镌刻在后人的脑海之中……

做品展读——

《军绿》第209期|王争亚:怀忆我“有文化”的老队伍

王争亚:王者之香话幽兰|原载《中国情况报》

《军绿》八一特辑|王争亚:全国第一坡

《军绿》第122期|王争亚:我的“军中之母”

《军绿》第19期|王争亚:最是难忘战友情

王争亚:欲尽此情书尺素

《军绿》第9期|王争亚:我与长在的不解之缘

《军绿》第7期|王争亚:走进云雾山中的连队

王争亚:才女婉约亦豪放——感悟李清照词中一腔火热的家国情怀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关于“同步”

年末清点:2020纸媒颁发一览

年末清点:2019我最称心的做品

年末清点:2019全国各大报刊颁发一览

年末清点:全国各大报刊颁发一览(关于微刊)

在那一千八百多个日子里

关于写做和投稿的几点定见

我们,那一年

致读者

新春致同步

“同步悦读”首届全国文学大赛评选成果

特殊存眷——《军绿》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菁菁校园》面向全国征稿

做者简介

王争亚

1954年7月出生;1972年12月由巢湖之滨进伍,曾在一收前身为新四军的老队伍工做生活了35年。1980年,一不小心由成天操枪弄炮的下层调至师政治机关,从此与文字写做结缘并一发不成拾掇。2007年改行处所曲至2014年退休至今,仍然文心不改,笔耕不辍。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做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中心和处所报刊、杂志、媒体客户端上颁发评论、工做研究、文学性等各类体裁的文章500余篇。并著有《军旅笔耕集》《读书读诗读中华》《大河看澜集》《岁月回看集》等多部文集。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惟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赏识有魅力的音乐。2017年6月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进协做伙伴,颁发在同步的做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浩瀚的网站读者。

©原创做品公家号转载需受权,有关配图来源收集,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公家号联络

倡导全民阅读 打造书香中国

不厚名家 不薄新人

投稿邮箱

tbyd2016@163.com

做品80%赞扬付给做者

0
回帖

王争亚:一蓑烟雨任平生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