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1个月前 (11-14 02:38)阅读1回复0
找个小木屋
找个小木屋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0
  • 经验值974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484
  • 回复0
楼主

李叔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巨匠级的人物。他在书画、音乐、佛学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

他写的一首送别,配上曲子,成为传播最广的一首歌曲。那么,那首曲子到底为什么能备受喜欢?好玩的国粹从那首曲子的歌词来阐发一下。

先说一下送别。释教中有七苦或八苦之说。如生离死别等,此中就讲到告别的痛苦。可见,亲人爱人伴侣之间的告别,历来是人类所共有的感情。而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告别诗占的比重更大。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到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罢了矣”,从“莫愁前路蒙昧己,全国谁人不识君”,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告别诗词,始末飘荡在中国文学的天空。

所以,一般谈到告别,人往往会鼻子发酸,往往会心底有情眼里有泪。那是我们配合的感情。那也就是那个问题的题主,所谈到的,一看到听到那首曲子,就泪流满面。

在中国诗歌开展过程中,诗歌的意境艺术与中国文化构成了语码艺术。所谓语码,就是诗歌中所用的某些意象,它已经构成了相对固定的意思。特殊是在告别诗词中,有些语码一出来,读者就会心领神会,配合指向某种文化内涵。

李叔同的那首曲子,之所以能感动人心,是因为他集中了所有关于告别的语码。

一是长亭。前人送别都是在长亭外,一杯酒,一次告别,也许从此就天边陌路,从此不见。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所以长亭是告别的语码。

二是古道边。行人老是沿着古道离往,那也是告别的语码。

三是芳草。芳草是前人写告别最重要的语码。一般来说,前人写告别,一定要写到芳草。如李后主的“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范仲淹的“芳草无情,更在夕阳外”等。

所以我们看,李叔同开头就写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用到了三个告别的语码。一会儿就把读者拉到了告别的意境之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落日山外山。

四是柳树与笛声。柳树是写告别的重要语码。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周邦彦的“柳阴曲。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看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往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再到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晨风残月”,再到李叔同的“晚风拂柳”,都是如斯。笛声也是如斯。“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同时写到了柳树与笛声。

所以我们看,李叔同的那首曲子的上半片,满是写到告别的语码。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寥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冷。

下半片抒情。谈到与良知之间的告别。你在天边,我在海角,各人从此不再相见。想到以后知交寥落,那么我们就饮一杯酒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综上所述,李叔同的那首送别,谈到了中国诗歌中所有关于告别的语码,下半片的抒情,更具有悲剧的传染性,所以,我们每一次听到那个曲子,会不由泪流满面。

0
回帖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