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
中华民族在对宇宙的熟悉中比力重视月亮,早在《礼记》中,就记载秋天的薄暮,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冷和祭月的仪式。文人骚客,更是留下了千古传唱的名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岁首年月照人?人生代代无限已,江月年年只类似”( 张若虚)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前人。前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斯”( 李白)
“彼苍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
“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圆月缺,本是一种天象。数千年来,中国人对月亮倾泻了无限温情。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故土、乡思与相思,满月则象征了圆满、团聚。
不外,在心学宗师王阳明看来,“月”却别有内涵。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阔
王阳明一生写过良多关于月亮的诗,有两首比力有意思。
第一首是十一岁写的。有一次他的父亲跟伴侣饮酒吟诗。有一小我吟着吟着,只吟成了两句,旁边那个十一岁的小孩接着把下两句完成了。父亲的伴侣们很惊异,说“那个孩子会做诗啊?”
王阳明说:“我随意做做啦!”
各人说:“你会做诗,那好,我们出个标题问题,你做做看。”昂首看见月亮从山巅升起,说,你就做山月之诗吧。王阳明随口就做了一首诗:
山高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高月更阔。
“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那句话阐了然如许的一个事实:我们看问题,往往会被它的外表所哄骗。并且,我们的视觉,曲觉,听觉等,城市哄骗你。很难透过现象看素质的。
也就是说,只要你视野开阔了,思惟开放了,那么天然而然的就能看到事物的素质,而不会被它的外表所哄骗了。因为从高处看低处是随便的,清晰的。利用你的思惟假设能在一切之上,你就能够随便的看穿一切。
天上之月长缺,心中之月长圆
第二首诗是一年中秋节写的。
往年中秋阴复晴,本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鹤发相侵觅!
吾心自有光亮月,千古团聚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王阳明认为,天上的月阴晴圆缺,没有定命。往年八月十五天阴了又晴,本年中秋间接就一阴到底。人的一生,能碰见几次光亮的满月呢?恐怕没有几次。
并且,月圆月缺,都是我们看到的假象,实正的月亮却从未有过圆缺。正如我们心里的良知,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良知,只是大大都人的良知被私欲、贪欲、名利、忌恨、妄念遮蔽了,好像被遮住的月亮。
退一步说,满月也就继续一会,天上的月亮老是长缺的。人生一世,不只天上的月亮是经常出缺的,大大都人的生活也老是留有如许、那样的缺憾。鲁迅曾说过,中国人往往逃求一种“圆”,妄想着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实,人生何曾“圆”过?天灾人祸、不测变乱、功名不就、事业无成、家庭矛盾、安康欠佳、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哪一项都可能碰着。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能不面临。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不圆”是绝对的,“圆”则是相对的。就像月亮有阴伏、晴出、团聚、缺损一样,自古难以十全。
所以,王阳明告诉我们,人生只要一种满月,那就是心中的满月。只要回到本身,让本身的心光亮,才气拥有实正的满月!心里光亮,世界便不暗中,心里光亮,世界便清晰透亮。
心里光亮的人,可以烛照世界。心里光亮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亮,一片生气。
“吾心自有光亮月,千古团聚永无缺”只要养得一颗光亮心,掌握、觅觅到本身心里的“良知”,就好像有了千年不灭的光亮的月亮,任他花开花落,任他阴晴圆缺,我心中自有无限光亮、圆满与充足。
来源:儒风各人,图文版权回原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