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01
312年,匈奴大军攻破洛阳,西晋王公贵族被胡人戎行一网打尽。镇守下邳的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搀扶下,占据江南虎踞龙盘之地,并在五年后正式称帝,史称东晋。
那时,最显要的士族是“琅琊王氏”。王导做丞相主文治,王敦掌军事重镇荆州,家族的叔伯、兄弟、子侄纷繁占据要津,东晋几乎一半的大权都被“琅琊王氏”收进囊中。一切都在向美妙的标的目的开展,王家人很高兴,连走路都虎虎生风。在后院里,却有一个小孩不兴奋,他喊王羲之。
他的父亲王旷一路官至淮南太守。310年,王旷率领三万戎马曲奔山西,想要收复被匈奴人占据的上党郡,成果三军覆没,王旷也下落不明,留下小小的王羲之在凉风中单独紊乱。在无数个孤寂的夜晚,王羲之都在驰念阿谁宽厚的身影。固然他是个领兵的军人,但他眼中的温存骗不了人。如今,再也见不到父亲了,王羲之天天面临的,都是来自同龄人的白眼和鄙视。
02
家族里那些人的冷眼、父亲的失败,让王羲之从小就立下大志向:“读书仕进,光耀门楣。”关于“琅琊王氏”来说,他的志向只是锦上添花,但对王羲之来说,则是一条必需走到尽头的不回路。
不外,好在“琅琊王氏”家大业大,没有父亲的王羲之,仍是能享遭到顶级的教导和生活,那让他小小年纪就表示得鹤立鸡群。
在他13岁那年,名流周顗在府里请客食饭。在热闹的客厅里,达官权贵在周顗面前负责演出,期看能得到提携。那天,王羲之也来了,但他不跟他人争夺演出时机,而是在角落里默默地食着美食。或许是看惯了世人的虚情假意,突然冒出个不争不夺的王羲之,让周顗觉得像是高山流水间的泥石流,如斯惹人瞩目。像食货一样的王羲之,成果被周顗看中了。
因为赏识王羲之,周顗把压轴菜——“牛心炙”端到他面前,请他食第一口。那本来是最尊贵的客人才气得到的待遇,那也是王羲之第一次享遭到万寡注目的滋味。
王羲之的好命运来了,实是挡都挡不住。
三年后,太尉郗鉴想为女儿择婿,于是派亲信部属往拜见王导,想让他选举几个优良的子弟。谁知王导大手一挥:“王家的孩子良多,个个都很优良,你仍是往家里挑吧。”
传闻太尉大人派人来挑女婿,王家的子弟们梳发型、穿新衣、包香囊,一个个妆扮成选美型男。就在兄弟们忙着参与选秀时,王羲之正躺在书房读书呢。
太尉亲信灰溜溜地来选女婿,成果一扭头看到王羲之四仰八叉地躺在那里,一只手摸着肚皮,一只手捧着书,那画面实在“太美”。当王家的情状传到郗鉴那里时,他偏偏喜好小王同窗不走通俗路,于是立即就定下来:“我要把女儿嫁给他。”王羲之“人在家中卧,妻从天上来”,趁便还创造了一个成语:半子快婿[47]。
短短三年时间,王羲之接连碰了两次大运,从此有名、有妻、有靠山,光亮出息正向他大步走来。
有家族的布景和岳父的提携,王羲之想不妥官都难。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间,他从秘书郎起步,然后做到征西将军府长史、宁远将军兼江州刺史,再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顶着“王右军”的名头行走江湖,到哪里都有人让着、敬着、凑趣着,人生看似走到了巅峰。
但王羲之一辈子仕进,他都做了些什么?他又能做什么?
在朝廷仕进时,为了适应“清谈”的大情况,他不能不加进此中。可王羲之心里清晰地晓得:“清谈是没有前途的。”他在跟谢安游览建康冶城时,就曾站在城头指着山河说:“你看四周的大小山头,绵亘不绝。如今全国场面地步也是如许,我们必需整军经武,不克不及清谈了。”看着王羲之义愤填膺的样子,谢安不由感应好笑:“你看秦国任用商鞅变法,成果呢?还不是二世而亡?”
王羲之怒了:“那是一回事吗?”
在东晋那片污泥浊水中,没有一滴甜霖可以保存。要么随波逐流,要么抉择分开。在王羲之心里苦闷时,殷浩不失时机地帮了他一把。
347年,桓温平定四川,成为朝廷的实力派。总领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提拔扬州刺史殷浩来匹敌桓温。
自从南渡以来,东晋就怀着一个伟大的北伐梦想。谁能完成北伐,恢复中原,谁就是再造乾坤的功臣,列土封疆,以至走向九五子尊,也是有可能的。殷浩和桓温争夺的就是北伐的主导权,而司马昱主导的朝廷,撑持的当然是殷浩。
做为伴侣,王羲之觉得有义务提醒一下殷浩。于是,他写了封信给殷浩:“如今国内经济形势欠好,农人的收进也不高,随时城市有陈胜、吴广之辈出来搞工作。你不如好好整顿戎行、养精蓄锐,比及实力足够了再北伐,如许肯定大功乐成。”
殷浩看了信后,就回了俩字:“呵呵。”
353年,北伐失败。在桓温的弹劾下,殷浩被废为庶人。假设说殷浩是咎由自取,那么对王羲之来说,几万将士的牺牲、怀才不遇的人生,就像一根绳子勒在脖子上,让他喘不外气来。
身世贵族、身怀特技、志存高远,却偏偏赶上暗中的时代,王羲之欲哭无泪。再加上他和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痛定思痛之后,他做了一个决定:“告退不干了。”
既然不克不及改动世界,那就往适应世界,哪怕面前山崩地裂,心里也要歌舞升平。从此以后,阿谁官场上的王羲之死了,“书圣”王羲之涅槃重生。
03
在忙忙碌碌的官场生活生计中,王羲之留下的传世做品很少,一方面是他公事忙碌,另一方面是他境域不敷。曲到他舍弃半生执念后,才感触感染到了实正的自在。不知不觉中,王羲之的心境变了。
他早年进修卫夫人的书法很是超脱:“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眏水,碧沼浮霞。”在半生的揣摩、进修中,他又博览秦汉以来的篆、隶、碑等奇迹,构成古朴刚硬的另一种风气。如今一柔一刚、一文一武两种字体风气,在“自在、博大”的心境中合二为一。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畅通领悟贯穿,实正纳百家为一炉,成自家之风气——动必中庸。
以“中”为核心,求取楷书与草书的平衡,构成首创的行书。而“中”也成为他的人生哲学,在抱负与现实、人生与山川之间构成平衡,实正活出了本身的人生境域。
王羲之的字太好了,其时的人们就有一个评判:翩若惊鸿,似乎蛟龙。其适用那个评判描述他的后半生,也恰到好处。
在王羲之的生射中,他独一的伴侣是书法。孤单寥寂时,他身边只要毛笔和纸张陪同;难受无助时,挥洒自如的汉字带着他曲上云霄;失意徘徊时,无数的帖子在听他喃喃自语。
为什么千年以来,无数人进修王羲之的字,却从没有人能到达他的境域?谜底就在于,王羲之把书法当做最密切的伴侣,他们彼此领会、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末在自在精神的指引下,成就“人书合一”的更高境域。
04
刚到浙江任会稽内史时,王羲之就看中了那块风水宝地,诡计未来在此末老。所以去官后,他彻底放飞自我,天天游山玩水、食饮玩乐。
在诸多动物中,王羲之唯独喜好鹅。他听人说会稽有位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喊喊的声音特殊好听,似乎在唱歌一样。王羲之登时来了兴致,他带着亲朋,掉臂山高路远,跑往听那位“动物歌星”的曼妙歌声。
抵达处所后,王羲之刚敲开门:“大婶,能把你家的鹅给我们看看吗?”老太太一看来人丰神俊朗,就说:“你是王羲之吧?早传闻你们要来,我就把鹅炖了招待你们。你看,就在锅里呢。”
王羲之一听,脸拉得比驴脸都长,二话没说,掉头就走了。
没过多久,他又传闻山阴有位道士养的鹅也不错,他拿了根手杖,拔腿就走。此次他谁都没带,本身静静地往了。到了山阴,王羲之看着白白胖胖的鹅,登时心称心足。
王羲之说:“道长,卖我一只鹅吧?”道士说:“假设你能给我写一篇《道德经》,我就送给你。”
写字对王羲之来说是小意思,一张纸哪有心爱的鹅贵重?他开高兴心地写完了《道德经》,带着一笼子鹅快乐奋兴地回家了。
王羲之就是那么率性。
有一年秋天,王羲之看到房子旁边的橘子成熟了,于是诡计给伴侣送点。他亲身摘了三百个橘子,并写了一封信:“我那儿有三百个橘子,给你试试鲜。但还没有霜降,再多就没有了啊。”
后来橘子被伴侣食了,信却被保留了下来,那就是如今躲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奉橘帖》。
又一年冬天,茫茫山野间下了一天大雪,到薄暮时分大雪才停。王羲之在屋子里食着炖肉,饮着小酒,看着屋外银拆素裹,正温馨得很。突然,他想起一件事,立即给山阴的老张写了一封信:“那里下了一阵雪,还好如今停了,你那里好吗?那件工作不断没能帮上忙,其实欠好意思。”
老张有没有想开不晓得,可那封信成了国宝,它就是《快雪时晴帖》,现在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皇帝曾对那幅帖子爱不释手,评判它是“全国无双,古今鲜对”。
在放飞自我后,王羲之的书法造诣愈加炉火纯青。没有任何约束,全凭天马行空,随手一写就是传播后世的珍品。点、画、勾、挑都不见圭角,构造平稳、匀称,在斑斓的姿势中,流露出朴实内敛的意蕴。
其实人活到极致,就是两个字:舍得。舍往人生中不克不及改动的人和事,得到的会是陪同一生的朋友。在删繁就简中培育提拔一两项癖好,才气有密意、有实气。
05
353年,那一年的王羲之还没有告退。他在劝诫殷浩无果后,就晓得北伐一定失败。怀着悲忿的心绪,他和谢安、孙绰等名人雅士来到山阴,饮酒赋诗,玩着“曲水流觞”的游戏。那天,他们42人饮了无数的酒,并乘兴写下了37首诗。
当夜幕降临、聚会完毕时,他们把37首诗编成诗集,请王羲之做序。王羲之仰身而起,看着“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排场,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好日子里,他们“仰看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在国势沉沦、仕途梦断的时刻,那是他罕见的消遣。王羲之很高兴,固然每小我的兴致差别,但无论谁碰着高兴的事,就会发自心里地称心,不觉时间流逝。
虽趣舍万殊,静躁差别,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今天那么高兴,是因为逃离了城市的喧哗。重回苟且的生活后,高兴的记忆也将成为永久的驰念,那实是太遗憾了。
假设把目光放久远一点,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斯呢?不管富贵仍是贫贱,毕竟是昙花一现,一抔黄土掩此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克不及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末期于尽。
前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世界如斯广阔,人生如斯无情,人该若何自处呢?放眼宇宙,不论是身边事,仍是蝇营狗苟,每日羁绊于琐事。
不,生活不该该是如许的。人在世间几十年,不该该默默地来、静静地走,而应该为后世留下些什么。当后人看到时也会感同身受,就会晓得,他来过。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实,王羲之尽兴而写的《兰亭集序》想说的是:每小我都有本身的价值,不要浑浑噩噩地了此一生。舍往没必要挂怀的琐事,养护陪同一生的癖好,向世界发出密意的问候,对人生抱有“实气”地活着。每小我都要用本身的体例在世上留下陈迹,能够是崇高的道德,能够是心里的友善,能够是传世的文字。它不在于你权利的大小、财产的多寡,只要你情愿,你就能够向世界表达你的存在。
(摘自《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 温伯陵/著 台海出书社/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