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药︱祖国传统医学是怎么熟悉“肛周脓肿”的?

1年前 (2022-11-14)阅读2回复1
kanwenda
kan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593682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8736
  • 回复1
楼主

严厉意义上讲,古代医学文献中所记述的“肛痈 ”与现代医学的“肛周脓肿 ”其实不完全对等,肛痈的现实范围要更大一些。那么,祖国传统医学是怎么熟悉肛周脓肿的呢?

(本文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

祖国医药︱祖国传统医学是怎么熟悉“肛周脓肿”的?

(文中看点代表原做者小我,特此声明)

注释↓↓↓

一、病名溯源:

关于肛痈比力明白的阐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云:“痈疽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锐疽”是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有关中医肛痈的病名。南宋末期,陈自明在《外科精要》(公元1263年)初次将本病定名为“痈”:“谷道前后生痈,谓之悬痈”。

明以后,许多医家对本病做了多方面的摸索,有关本病的名称记载良多,如“鹳口疽”、 “坐马痈”、“臀痈”、“跨马痈”、“上马痈”、“下马痈”、“涌泉疽”、“脏毒”、“尾闾痈”、“脏痈痔”、“肛门痈”、“盘肛痈”、“脏头毒”、“穿裆发”等,对本病症状、病势开展、预后的看察也较前更为深进详尽,我们通过《医宗金鉴》中关于肛痈分类的相关描述,能够领会到差别部位肛痈的差别名称;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肛痈的现实范围要比肛周脓肿的范围大。

图(1):锋哥跟丁嘉明硕士研究生在阅读古籍《医宗金鉴》↑↑↑

图(2):《医宗金鉴》中关于肛痈的插图↑↑↑

(一) 鹳口疽:别名锐疽,生于尾骨尖处。初肿如鱼肫,色赤坚痛,溃破口若鹳嘴,如下图(3)。

图(3):鹳口疽↑↑↑

(二) 坐马痈:生于尻尾骨略上。高肿溃速脓稠者顺;若漫肿溃迟出紫水者险。虚人患此,易于成漏,如下图(4)。

图(4):坐马痈↑↑↑

(三) 臀痈:生于臀肉厚处,肿、溃敛俱迟慢,如下图(5)。

图(5):臀痈↑↑↑

(四) 上马痈、下马痈:生于臀肉之下折纹中。初起如粟,黄脓小泡,渐生焮痛、冷热往来,高肿红亮为轻, 平陷黑硬为重,如下图(6)。

图(6):上马痈、下马痈↑↑↑

(五) 涌泉疽:生于尻骨前之长强穴。初肿坚硬痛苦悲伤,状如伏鼠,十日可刺,得白脓者顺;溃迟青脓者险; 紫黑水者逆,如下图(7)。

图(7):涌泉疽↑↑↑

发问:上文中描述坐马痈的“若漫肿溃迟出紫水者险”;与上马痈、下马痈的“平陷黑硬为重”,以及涌泉疽的“紫黑水者逆 ”,请各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阐明那些类似现象的成因是什么?各人能够把谜底写在文末的“写留言”处。

(六) 脏毒:有表里、阴阳之别。发作外者,肛门两旁肿突。形如桃李,大便秘结,小水短赤,甚者肛门肿坠紧闭,下气欠亨,刺痛如锥,脉数有力,多实多热,属阳易治;发于内者,肛门内结壅肿,刺痛如锥,大便虚闭,小水淋漓,冷热往来,遇夜尤甚,脉数微细。为虚为湿,属阴难治。如下图(8)。

图(8):脏毒↑↑↑

二、病因病机:

根据上文所述,中医学对肛痈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痈疽篇》,祖国传统医学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熟悉分为三个方面,别离是 实证、 虚症、 虚实同化之证。

(一)实证:

1、外感风邪:风中外相,肺与体表外相相合,邪风易循经犯肺。又因为肺与大肠相内外,风邪循经络进里化热,末致下注肛门而发诸证。如《河间医学六书》记载:“风热不散,谷气流溢,传于下部,故令肛门肿满”。

2、食热致病:过食醇酒肥甜厚腻,一来过食肥甜之食易郁阻中焦脘腹之气,致气机阻拦经络为患;二来过食肥甜醇味易伤脾脏,脾主运化乃仓廪之官,脾虚易致湿热内生,最末下聚肛周而发肛痈。正如如《素问·至曲要大论》笔录:“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外科正宗》所言:“夫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奋辛勤,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丹溪心法》有云:“坐卧湿地,醒饱房劳生冷停冷,酒面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进大肠,此肠风脏毒之所由做也”。

(二)虚证:

1、阴虚证:患者因三阴亏虚,阴虚则火旺,热邪易致肿疡,湿热毒邪储蓄积累肛门从而招致该病的发作,如《疡科心得集·辨悬痈论》曰:“患此者俱是极虚之人,由三阴吃亏湿热储蓄积累而发”。又如《薛氏医案》云:“悬痈……属足三阴吃亏之证。轻则为漏,沥尽气血而亡;重则内溃而即殒”。

2、气虚证:久病久咳,肺气虚衰,肺主一身之气失司,肺主通调水道不克不及,水饮痰火之毒结聚于肛周而为患,如《外科正宗·脏毒论》:“又有虚劳久嗽,痰火结肿肛门如粟者,破必成漏”。

(三)虚实同化证:

劳累负重,妇人勤奋妊娠,以致气陷血瘀、湿热毒邪下注肛门,本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同化之证。如《外证医案汇编·肛痈》记载:“负重驰驱,忙碌不断,妇人消费勤奋,以上皆能气陷阻滞,湿热瘀毒下注”。

三、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足太阳膀胱经主肛门,湿热易聚生痈,湿热下注,部分瘀血凝滞,热盛肉腐而成脓。《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中医内治之法在肛痈治疗过程中最能表现“消”、“托”、“补”三大法的精华。

图(7):足太阳膀胱经↑↑↑

1、消法:肛痈初期以实证为主,此时利用包罗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在内的办法消失痈肿,则邪往正安,所以,前人有“以消为贵”的说法。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托毒的药物,搀扶帮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例。

2、托法:托法适用于肛痈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已腐肉成脓,因为一时疮口不克不及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招致脓毒滞留。

3、补法: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重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例。此法例适用于肛痈后期,此时毒势过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法例,所以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证候存在,特殊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利用。

(二)外治法:

1、外敷法:根据脓肿开展的差别阶段和患者的病情选方用药。(1)初期:以消法为主,可外敷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类药物。实证可用双柏散(侧柏叶60g,大黄60g,黄柏30g,薄荷30g,泽兰30g,共研细末)、金黄散、黄连膏或水调散;虚证可外敷冲和膏。(2)成脓期:可先用托法,外敷托毒拔脓散,促使早期破溃。亦能够用咬头膏蚀破脓头,使脓毒有外泄之路。同时陆续用箍围药外敷,以防脓毒扩散。(3)已溃期:溃脓后,应以提脓祛腐,生肌收口为主。起头须化腐提脓,用九一丹或者红升丹,待脓尽腐脱,疮面红活则改用生肌散或珍珠散,促进愈合。

2、熏洗法:多用于脓肿溃后,通过熏洗起到清热解毒、消肿行痛、往腐生肌等感化。常用硝矾洗剂、洗痔黄硝汤等外用丹方。

古籍中有关肛痈的文献记载(部门):

1、 《灵枢·痈疽》:“痈疽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2、 《外科精要》:“谷道前后生痈,谓之悬痈”。

3、 《河间医学六书》:“风热不散,谷气流溢,传于下部,故令肛门肿满”。

4、 《外科正宗》:“夫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奋辛勤,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

5、 《丹溪心法》:“坐卧湿地,醒饱房劳生冷停冷,酒面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进大肠,此肠风脏毒之所由做也”。

6、 《疡科心得集·辨悬痈论》:“患此者俱是极虚之人,由三阴吃亏湿热储蓄积累而发”。

7、 《薛氏医案》:“悬痈……属足三阴吃亏之证。轻则为漏,沥尽气血而亡;重则内溃而即殒”。

8、 《外科正宗·脏毒论》:“又有虚劳久嗽,痰火结肿肛门如粟者,破必成漏”。

9、 《外证医案汇编·肛痈》:“负重驰驱,忙碌不断,妇人消费勤奋,以上皆能气陷阻滞,湿热瘀毒下注”。

0
回帖

祖国医药︱祖国传统医学是怎么熟悉“肛周脓肿”的? 相关回复(1)

月下独酌清风中
月下独酌清风中
沙发
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肛周脓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辨证施治的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并促进愈合。
1个月前 (01-02 00:28)回复00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