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广州那些消失了的寺庙 || 冯沛祖

1年前 (2022-11-14)阅读2回复3最佳爬楼位置
披着凉皮的糖
披着凉皮的糖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514342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2868
  • 回复1
楼主

双山寺

双山寺在清代广州北城墙之外,今越秀山五羊石像所在山岗木壳冈之西麓 。据晚清《南海百咏续编》(1882年刊)所载,寺建于清代初年顺治丙戌(1646),佐领张国禄捐建。

双山寺依山而建,面临北城墙。此地属越秀山西南麓,花木茂盛。寺南侧有个大池塘,比应元宫南面的将军大池塘还要大得多,曲到民国前期仍存,并且占地颇大 。除花草树木外,还有水景。可见本寺四面是一片园林风光。寺门朝西,外通进城的大道(孔道),清后期时称新胜街。因在大北门外,本寺不断是个清幽平静的所在。

细数广州那些消失了的寺庙 || 冯沛祖

双山寺建成时,是座佛寺。后来成了暂时停放死者棺柩的处所。《乾隆下江南》便描述了吕英布亲至双山寺哭奠牛化蛟。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5月25日,英军占据了越秀山上的四方炮台,设司令部于此。其时有部门英军开进城北双山寺,见寺中存放了一些棺椁,便翻开棺木,想看看中国人对尸体若何停止防腐处置。如斯“开棺暴骨”,村民传为“刨坟掘墓”,那种亵渎行为实是犯了大忌,激起了本地公众的极度愤慨,成为随后发作的“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导前方之一。

清代后期,双山寺是停放棺椁的闻名场合,被恶俗的僧人所占据,出租给外村夫停放死者棺柩,僧人们就拿了租金往饮酒赌博 。可见双山寺早已非佛门平静地。

民国前期,本寺占地仍颇广。寺南侧的池塘面积仍甚大。四面仍是花木茂盛,但因生齿激增,寺周渐建民居,园林风光已逊前朝。1938年,本寺遭到日寇飞机轰炸,寺墙倾圮。

建国后,跟着城区扩展,越秀公园整治,双山寺遂废,今已了无陈迹。

被日军空袭炸毁的双山寺

红棉寺

红棉寺在越秀山镇海楼下(东南面),为城北闻名寺院之一 。

此寺创建人不详,亦未知始建于何时。清同治十年《番禺县志》称之为“旧粤秀古寺”,本不名红棉寺。清道光初年(1821),寺僧展腓重修此寺,才易名红棉寺。晚清广东名人梁鼎芬(1859—1919)在自述中说过:“先祖少日读书粤秀山红棉寺,其所居曰玉山草堂,躲书最富。道光三年,赴礼部试……”由此可知,此寺当始建于清代前期,以至更早,是一个十分清幽的所在。从寺名来看,寺周是木棉成林、浓阴一片的园林之地。寺内建佛殿,筑佛幢,有院落,种植花草树木,非常阴凉而清幽。清代蔡显原有《红棉寺》诗咏:“十丈红棉树,雄姿压粤台。阴连经院静,花映佛幢开……”

展开全文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完毕后,在红棉寺四周构筑了一座炮台。梁廷楠约撰成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的《夷氛闻记》载其时广州府城北路炮台有永康、拱极、保极、耆定、红棉寺、饽饽山,那些炮台或在战争中被洋人毁损,或在战前没有炮台而在战后根据形势而补筑,“并铸安巨炮,分防丁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城的战争中(时在1857岁尾),那红棉寺炮台并没有发扬过什么感化,至少在史志中没有记载。寺也没有遭到什么损伤。

鸦片战争后,越秀山一度被英军占据,

在五层楼下建起了军营

清同治年间(1862-1874),红棉寺僧将寺庙卖给了洋人,署南海县知县陈善圻把寺庙赎回,易名为“红棉草堂”。其时的广东巡抚郭嵩焘为之做记 。

1891年,康有为(1858—1927)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其后数年,红棉草堂是其师生的经常遨游之地。在恭喜康有为70寿辰时,粱启超曾如许回忆:“粤秀山之麓,吾侪舞雩也,与先生(康有为)相期或不相期,然而春秋佳日,三五之夕,学海堂、菊坡精舍、红棉草堂、镇海楼一带,其无万木草堂师弟踪迹者盖寡。每游率以论文始……”

梁启超在《阮芸台先生画像》一文中记述,他在1915年春来到越秀山,看到学海堂已经没有了,而原在学海堂阮太傅祠里的阮元的画像也没有了,后经搜剔,“得兹像于旧红棉山馆之旁”。那个红棉山馆即红棉草堂,可见在民国前期已荒废。

民国十七年(1928),曾任广东省教导厅厅长的岭南现代闻名诗人黄节(1873—1935)撰《重修镇海楼记碑》,文中称:“越秀山拔地二十余丈……山半三君祠,而上有红棉草堂,堂左偏则镇海楼。”可见红棉草堂其时仍在。后毁圮不存。

永胜寺

永胜寺故址在今东川路北端段路面及广东省人民病院西北部连同人行道一带 ,寺北为飞鹅冈。昔时此地为府城郊外埠,荒僻清幽;如今是都会中心区,车水马龙。

永胜寺中有三松精舍,故又称三松寺。清嘉庆《羊城古钞》又称之为永胜庵。

寺创建自明代。始建年份不详。可能毁于清初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僧宜重募捐重修(一说是平南王尚可喜重加修葺),有水、桥、林木之胜。成一寺庙园林之地。

清道光十七年(1837),住持灵苗上人大加修葺,几乎是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再次修葺,创新寺中佛像;以前寺周没有围墙,此次“复出常住积资,增筑崇墉一百余丈”。说是以后就“能够安堵清修,为民祈福”。是年,闻名文士黄培芳与诸子来游,为之撰《重修永胜寺碑记》纪其事,文载:“羊城出东郭一里而近,有三松古径,是为永胜禅林。后枕云山,前临珠海,地有方塘、长林、小桥、流水,鹤群翔集,胜擅人区。”曾寓居广东数年的陈徽言(?—1857)撰《南越游记》,称其“廓其土宇,焕然壮看。旧有三松古径,水木桥梁,颇擅幽胜。”可见重修后的永胜寺清幽得很。

永胜寺故址

永胜寺门外有古木棉数株,高进云汉,颇有名气。文士们称之为“伟丽”。

清代后期,原是文人雅集的永胜寺渐式微,成了厝庄(暂时存放棺材的处所)。咸丰时有洋妇绘《广东省城图》,标注为“Depository of The Dead.T.”,意为“存放死人的寺院”。

永胜寺至民国中期仍存。陈济棠主粤时,宪兵司令部就设在永胜寺内。抗战初期,广州尚未沦亡,日寇飞机经常轰炸广州。于是设一批示所于永胜寺内办公,并搭一瞭看台,于夜间空袭时,上瞭看台监视,看到哪里有火箭指示飞机目标时,即派兵往该处捕获放火箭的嫌疑汉奸。后永胜寺被拆往,成为东川路北端段路面,原东部寺地属今省人民病院西北部地。

西禅寺

西禅寺是广州西关闻名寺庙。故址在今西华路太保曲街鼓起里之北广州市第四中学内。

据清康熙·董应魁《西禅寺万佛阁碑记》载,寺创建于唐末五代初。北宋承平兴国年间(976—984)重修。

西禅寺依红色砂岩构成的小丘建成。此小丘高数米,岩层较坚硬,故能成小丘,突起于西关平原之上。因丘形似龟,得名龟岗。小山岳呈尖形,故名“龟峰”,或称龟峰冈,故寺又称龟峰寺。或说因大殿后有石形如龟,因而俗名龟峰寺 ,亦称西禅龟峰寺或灵峰寺。今有材料称昔时西禅寺建于丘顶,其实是建于丘麓。清《南海百咏续编》亦载:“西禅寺,在西郊龟岗下。”

宋代时西禅寺建得若何,有何事迹,史志缺载。

元初,元军攻城,战况惨烈。城中各类建筑大多遭损毁,处于城外西郊的西禅寺逃过一劫,得以幸存。

明灭元。广州城没有发作战事。明代初期,西禅寺的香火颇旺。洪武十二年(1379),西禅寺拥有20顷5分(相当于150个足球场的面积)的田地、水塘,靠那些地产收进,该寺以后建起了正殿、阮公祠堂等屋宇,原净慧寺六祖铜像其时供奉在西禅寺,供人拜奉。《大明一统志·广州寺看》仅载光孝、蒲涧、海珠、净慧、西禅五座寺庙,可见西禅寺其时颇签字誉。

西华路太保曲街

洪武二十八年(1395),整座净慧寺被并进了西禅寺。

明正统十四年(1449),黄萧养率军围攻广州城,西禅寺毁于兵燹。战乱平息后,随即被重建。并被敕赐“龟峰禅寺”,香火一时昌盛。明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两奉诏书护经回寺,膳僧田极一时之盛。”

西禅寺前有池塘,民间有传泮塘“五秀”原是临近龟峰西禅寺的寺僧在寺前池塘种植的,号为“五仙果”,做为四时供奉佛前的蔬果品,后才移种于泮塘。

明嘉靖时(1522-1566),吏部尚书方献夫,垂涎西禅寺寺产饶富,谋于学道魏校(正德十六年任广东提学副使),以扶圣教为名,夺寺田,占为己有,改建为方献夫祠。另据《羊城古钞》载,方献夫原在西樵山天湖北建了座石泉书院,后来改建于广城西门外龟峰寺故址。看来方献夫把那座寺庙并吞了。

几十年后,清军攻城,西禅寺毁于兵燹。

清初顺治三年(1646),重修西禅寺, “经阁堂寮,转胜昔日” 。后来又在寺中创建万佛楼,清顺治十八年(1661),董应魁以少司寇出任广东巡抚(相当于省长),不久后撰写了《西禅寺万佛阁碑记》,称万佛阁:“嶒峻榱桷,瑞蔼丹楹,而百宝持重,不亦极千秋胜事哉!”又载:“无已殿后,飞檐出色,山接云霄,而五色光芒粲粲于龟岗、丹灶之间……凡后之人礼曹溪而问羊石名胜者,莫不看斯楼也。” 可见万佛阁建得相当宏伟,而其时的西禅寺颇具规模且名望甚著。

清代前期的西禅寺,有山岗,有溪流,筑亭台,建万佛阁,有百贤殿等殿宇,四面是农田菜园,情况幽雅平静,成西关一处寺庙园林光景区、游览好往处,觅幽消暑地。

到了清代中叶,广州的织造业急速开展,西禅寺所在地域的农田菜园也逐步成了“机房区”,从业工匠浩瀚。晚清有部颇有名的章回体小说,名《乾隆下江南》,书中描述至善法师在西禅寺内开设武馆,与机房工匠结仇,在西禅寺大雄宝殿与官军恶斗。当然,那不外是小说家言,但西禅寺却因而扬了名望。

市四中,西禅寺故址

晚清时,西禅寺的范畴大约北至今太保前菜地,南至鼓起里,东邻将佳里(旧喊龙翔里),西至仁明里。可惜的是本寺始末贫乏一些出名度高、有较大影响的高僧或诗僧在此活动、栖行,未能“因人以显”,故香火不旺。历代文人吟咏西禅寺的诗文传播下来的也不多。

晚清光绪(1875-1908)中叶,有匪案连累到西禅寺,其时的广东巡抚游智开“令封寺,毁佛像,交币局铸钱”。一帮仕宦士绅于是集体到供于寺中的六祖铜像前祈祷,据传其时六祖像突然“自颠扑坠地”,吓得那帮官绅全都惶然失措,那事闹得远近闻知,随后官绅们商筹醵金托偿铜值价格,六祖铜像才得以幸存。“事成于刹那,如有佛助。”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其时清幽佛寺竟被用来做了政府机关——巡警西关第二分局。1910年7月,又做了巡警区第三区所(后改称西禅分局)。可见清末时西禅寺现实已废。

民国时此地属西禅区,区名即由此得。

1924年,广州市政府为筹资北伐,拍卖各寺庙,西禅寺的底价为150元,寺僧却无力赎回,西禅寺被拆毁,从此埋没不存。

民国二十二年(1933),西禅寺故地建为广州市立第五十一小学,初时髦有“莲池、龟岗之胜”。后来填池为体育场(今山岗下市四中南操场即昔日莲池),辟龟岗之侧麓为会场。凿山平地。并购校舍旁之菜圃建筑新式校舍。耗资(粤币)10.08万元,建成了西关更大、全市最新式的小学。而西禅寺遗迹愈埋没。所谓寺庙园林,已不复存。

今第四中学内,一座小山丘超出跨越空中五六米,上面怪石嶙峋,柳绿桃红,长着十几棵百年榕树,参天遮日。那就是古龟岗残迹。岗顶有一座绿瓦亭,存“灵峰”石刻一方,还有一只原用于负碑石的巨型花岗石龟,十几米外,有口内径约45厘米的西禅古井。至于曾在此地的园林景致,只能靠想象了。

广州消逝的闻名寺庙,还有大通寺、长命寺、白云寺等等,且待做者下回合成,为我们细细数来。

(图片来自收集)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禁钟楼的大钟一响,为什么全城惊慌?

说说城市地标

民乐茶场杂忆

中国第一批公费留学生,谁是幕后推手

敬请点击在看,转发伴侣圈

欢送存眷本号

0
回帖

细数广州那些消失了的寺庙 || 冯沛祖 相关回复(3)

飘然
飘然
沙发
阅读这篇文章令人唏嘘,回忆过去消失的寺庙不禁感叹世事无常。
1个月前 (01-02 01:07)回复00
烈焰战车
烈焰战车
2楼
世事难料广州历次兴亡 ,断壁残垣亦能述说曾经繁荣!
1个月前 (01-02 01:08)回复00
雷霆冲刺
雷霆冲刺
3楼
尽管一些古老的寺庙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消失,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深深地烙印在了广州这座城市的记忆之中。
1个月前 (01-02 01:09)回复00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