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聪
通信员 李诗敏 凌云 张理石
一双乖巧的手在竹丝间乖巧穿越,手指翻飞之间,一根根翠竹化身为簸箕、盒箩、竹椅......近日,记者来到广州增城正果镇清桥路民间竹编艺人孟伟强的工做坊。孟伟强正在细细打磨一根竹编篮子的竹篾,只见他神气专注,腰上绑着长长的围裙,坐在小竹椅上埋头细做。纷歧会儿,一小捆竹片就酿成厚度平均、纤细轻薄的竹丝。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汗青,是劳动听民伶俐和汗水的结晶。一根根通俗的竹子,颠末民间竹编艺人的巧手左右,就能够编出形态各别、美看适用的器物。然而,跟着机械化大消费逐步取代传统手工业,纯手工竹编逐步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光景。
孟伟强处置竹编已有40年,他靠着那门手艺帮补家用,养大了儿女。虽然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但他仍然坚守着那项身手。“对我来说,做竹编是在传承一项传统身手。它已经融进了我的生活,成为了一种习惯。”孟伟强笑着说。
“如今年纪大了,只能做一些简单的竹编,难度大的太吃力,身体也食不用。”孟伟强说,就算是最简单的竹箩,也需要颠末砍竹、划丝、破篾、编织、收边、缠边等多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非常重要,必需拥有足够的耐烦。最难的不是编织的过程,而是一系列繁琐的预备工做。“我一般都是做一会就歇息一下,一天只能做一两个废品出来。”孟伟强说。
做竹编时,孟伟强不爱说话,也历来不戴手套,老是低着头单独忙活。虽然与竹编打了半辈子交道,体味丰富的他也制止不了不测“中招”,白叟的双手全是经年累月留下来的老茧和伤痕,往往旧伤还未愈,就又添了一道新伤。
孟伟强做出来的竹编工艺品既密切又美看,最多可承重100公斤。同时,竹编有着坚韧耐用、低碳环保多种益处。上世纪60年代,竹编工艺品在农村很受欢送,一个簸箕可能能卖到9角钱,那在其时不是一个小数。固然如今一个卖到50元摆布,但销量非常有限。
固然已经80岁,但孟伟强老是不肯让本身闲下来。“沙沙沙……”谈话间,孟伟强又拾起了几根竹篾,不急不躁,两手不断,陆续编织着生活的琐碎与美妙。(更多新闻资讯,请存眷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邹丽珍
校对 | 彭继业